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2.
陕西作家创作上的成败得失,都与其"楞娃"做派密切相关.他们对文学生死以之,并因此而具有一种悲壮精神,但却是在不需要壮烈的对象上过于壮烈的悲壮.他们在创作题材、创作潮流上缺乏开创精神,却往往以将其推向极端的方式推波助澜.把握"一根筋"的"度",对陕西作家及当代文学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3.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塑造了一大批"逃遁者"形象,他们在一个封闭、远离现实、充满诗意的过去或幻想的世界里游荡,灵魂无所归依.从形态分析,生成动因对"逃遁者"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剧作家笔下折射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4.
国内科学精神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的"灵魂",它贯穿于科学实践中、凝结于科学建制中、体现于科学方法中、内化于科学家的"范式"中。国内关于科学精神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中国科学精神的历史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对科学精神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缺乏从科学史、科学与经济、科学政治学等维度对科学精神进行解释;忽视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对科学精神进行具体微观分析;研究结论的抽象性导致对科学实践缺乏真正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海德格尔分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但是,他们都是沿着克尔凯郭尔开凿的精神隧道不断前行的生活勘探者.在他们之间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由于他们拥有共同的影响源而相遇在"思"的"林中路"上."个一群"的对立性并置是鲁迅"思想原点"和"精神本体"的支点,他对"庸众"的认知与海德格尔对"常人"的哲思存在着许多可供比较阐发之处,这种比较阐发研究可以加深对鲁迅思想深广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把人的灵魂同身体割裂开来,并且仅仅从内在于灵魂的理性、自由和智慧来说明人所具有的"上帝的形象",所以他最终因为片面强调上帝的子民在精神灵性上的合一性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与现世生活的多样性。朱熹虽然继承了先秦儒家注重形体和形神统一的传统,却未能认识到精神存在的相对独特性及其与物质存在的差异性,所以他对个体性的认识很容易被"理一"的绝对性所取消。  相似文献   

7.
虽然世界各地很多民族都有灵魂观念,由于其对灵魂生命现象的理解、灵魂最终归宿的解释不同,因而祭祀仪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在越南彝区的田野调查,研究越南倮倮人的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倮倮人相信灵魂无处不在,相信人死后灵魂回归祖先地,他们祭祀树神、屋神,祖先神等等,他们用牛角、竹签、鸡蛋占卜灵魂,用香、衣物、布桥呼招灵魂,用鸡、猪、牛献祭灵魂,用铜鼓声伴随灵魂,用指路经为亡者的灵魂指明通往"马飘"的祖灵之路等等.通过倮倮人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研究,可见倮倮人对灵魂的理解、对自然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认识.其在反映倮倮人世界观的同时,也体现了倮倮人对生命、对世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重读"红色经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对"人学"原则的漠视是它与时下读者相疏离的根本原因。它写战争却不敢正视战争的残酷与非理性,写人却缺乏对人的命运、灵魂和价值的哲学思考。对日常世俗性及人的正常的物质欲望更表现出否弃与批判。"红色经典"实质上是一种放弃了个人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写作,是一种彻底的经验性写作,主体层面文化知识的储备与客观向度的文化语境的规约也使作家无力担负起历史的重托。  相似文献   

9.
受难与献祭:艾青诗的宗教精神汪亚明1与现代其它作家相比,艾青既无许地山、丰子恺等人的宗教活动经历,也不象鲁迅、周作人那样潜心研究过宗教哲理。然而,艾青一生所受的苦难一点也不会比他们少,正是在受难这一基点上引发出艾青的宗教感悟,这种感悟融铸于诗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以飘飘欲飞的文字,抒写爱情和宗教,让人看到部分青年人生之受困扰,命运之无定,灵魂之失去依托和他们的某种生命感悟、精神追寻。但比较消沉、晦涩  相似文献   

11.
香气使人迷醉,在香气中,躯体也被气态化了,它散失在香气中,犹如灵魂,成为香气的一种分子。香气使人快乐,是使人达到忘我的一条捷径。在芳香中,人的意识消散在香气中,成了香气本身的意识,气是精神与灵魂,香气则是灵魂的销魂。  相似文献   

12.
残雪的小说如三维画般,久经凝视,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幅与现实景观截然不同的、深远而奇妙的灵魂图景.其中,主人公们化身为各种面貌,但原始冲力与理性、世俗与精神是其真正本质.灵与肉的搏斗与厮杀成为灵魂图景中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存在,他们的故事与表演就不会终止.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时间几乎总是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并且精神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主词、主体或本原,时间是其谓词、属性或派生物。要理解时间,必须从精神出发,以精神为根据。这种对"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理解一直持续到20世纪,直到海德格尔才得到彻底的反思与解构。在海德格尔看来,精神以及与之属于同一维度的心灵、灵魂、人格、生命等,不再在存在论上具有本原地位,不再是理解其他事物(比如时间)的根据。相反,要想理解它们,必须从更为本源的时间性出发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以降的城市文学相对缺乏城市精魂的大背景下,弋舟以城市的“生活感”和城中人的“生命感”为内核,自觉重构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整体经验。弋舟以小说创作回应了当下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审视了城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勘探了时代的精神状况。弋舟在小说中以有情的姿态消解冲突,解析生命,抚慰灵魂的叙事伦理,对于拓宽当下城市文学叙事的精神边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残雪的"新实验小说"以自我灵魂为关注点,将文学作品作为灵魂善与恶、美与丑的试验场,敞开灵魂最真实的面目,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非理性叙事来完成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从而得到一种哲理性的超脱.残雪的"内转向"写作对当今日益涌现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的写作趋向的潮流具有一定的规谏和参照意义.这是残雪"新实验小说"的特色与贡献,但同时由于缺...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课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 ,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在全民族形成健康、科学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是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所组成.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其他两部分相互涵摄、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8.
朱永新先生曾经发起“中国的基础教育缺少什么?”的大讨论,从而引发百家争鸣,众说纷纭。黄克剑先生在此前一次谈话中一语中的“现在的中国教育的确存在着危机,教育本应有的精神性状、生命性状,悄悄地在消失,或者实际上已消失殆尽……”教育缺乏思想、缺乏灵魂、缺乏  相似文献   

19.
《读者》的成功是胡亚权、郑元绪、彭长城等灵魂人物灵魂集合时统一的发声,是其人格美的体现。其人格美具体表现在他们本身的艺术气质,办刊的宗旨、精神,对读者的真诚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