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陈独秀、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不是全盘西化论者,在他们的西化思想中,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此,本文将他们的西化观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的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全盘西化的观点是最令人瞩目的。通过对陈序经、胡适、张佛泉的西化思想的梳理与分析,达到理清西化派思想脉络的目的,从而对其思想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胡适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中西调和到西化的转变。他以激进态度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一度支持“全盘西化”口号,但很快便放弃了。他不赞成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认为中国新文化是中西调和的现代文化。因此,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文化立场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杀熟"不是自50年代开始的。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次抨击,而以五四运动和十年浩劫为最严厉,前者的批判是合于时代要求的,而后者的运动是民族大劫难。1935年是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西化各种观念争相讨论的一年。本位文化论者、西化论者和其他参加争论的学者各自阐明自家的观点,而忽视了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关心国事,都在寻觅救国、建国之路,都或多或少地承认中国文化传统的作用,只是各有自己的理想途径。二十世纪"孔子"的胡适,主张"充分的世界化"(全盘西化的另一种表达),在对待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可是他在个人的行为上又多方面地遵循中国传统礼法和习俗。热衷西化而又保持传统文化,真是耐人寻味。胡适倡言的"充分世界化",似是预言,在今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环境中,值得再加解读。  相似文献   

7.
陈序经是一位西化论者.但他提出全盘西化的主旨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他之所以不改变"全盘"的提法,主要是担心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折衷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同时,他又有强烈的地方视野和浓厚的民族意识.不过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对传统文化的维护,相反,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要靠全盘西化,因为全盘西化有助于新的民族意识的产生.只有结合陈序经的地方视野,他的"全盘西化"论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坚决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探索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的一条主线。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的实质都是要把中共和中国变成苏联或西方的附庸。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全盘苏化的两种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的斗争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不断纠正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问题,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相结合。在他看来,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类型转变,同时还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思想超出了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局限,为后人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反腐败斗争过程中出现的几种错误思潮,既有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也有深刻、复杂的国内因素。这些错误思潮的实质都是从否定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开始,进而否定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滥觞于“五四”时期,喧腾于二三十年代,余绪不绝于当代。它的误区在于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根本特性.且以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表现出一种完全的西化价值取向,是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轻视。  相似文献   

12.
“语言革命”成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突破口。“语言革命”总是与本土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是理解“现实”的过程。白话文是走向“现代”的“启蒙”工具。主张废除汉字和拼音化,是当时全盘西化论的组成部分,最后却不了了之,可以看作中国接受“西化”的一种限度。  相似文献   

13.
在从1915年到30年代中期的东西文化论战中,与"东方文化派"针锋相对,"西化派"主张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东西文明不能调和、中国文化应全盘西化.这种主张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如启蒙所需要的民族自卑意识与救亡所需要的民族自尊意识相冲突、建设民族文化的目的与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手段相背离、西方文化多元化与救亡所需要的文化一元化相矛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黑暗现实相反差.因此,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历史依据的"唯物史观派"能被历史所选择,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问题,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相结合.在他看来,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类型转变,同时还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思想超出了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局限,为后人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殷海光突破了早期西化派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历史局限,能够以更为理智、平实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中首次尝试确立了一个既超越全盘西化派和极端保守派两极对立的思维格局,又在一定的意义上力图超越“中体西用”等调和论调的中国文化观,成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中国文化观发展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理智一层论”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依然缺乏内在的体认和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崇尚全盘西化的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1]的重要成员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与<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的西化思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杜亚泉的独到的见解不仅体现在关于东西文化的调适上,还存在于政党、经济和社会等多方思想上.杜亚泉关于政党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党的有无、政党的目的和政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陈序经的乡村建设观。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运动接近尾声之际,陈序经秉其西化立场对乡建运动展开激烈的、全面否定式的批判,并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前提、以都市化为起点的正面主张。本文在论述陈序经乡村建设观及其引起的乡建论战的基础上,对陈序经乡建观的得失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法轮功”能够利用信仰问题进行发难,与恶意取消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斗争的倾向密不可分。心理学分析的泛化和无根化,传统文化研究中的猎奇和无批判态度,对现实生活矛盾的驾驭和思想导向上的“西化”现象,为迷信和造神大开方便之门。对此进行必要的清理,是哲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观点之一。它的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搞民族虚无主义,并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口号曾一度迷惑了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人,造成思想混乱,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全盘西化”也叫做“全盘欧化”。它的简义就是中国的一切东西都要模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据查,在戊戍维新前,涉及“西学”、“西化”、“西法”这个意思的话很多。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在某些方面对西方的模仿,以西方为典范,  相似文献   

20.
《中华魂》2007,(10)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矛盾斗争中进行的。这种矛盾斗争突出地表现为:一方面,是同西方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的矛盾斗争;另一方面,是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斗争。而且,这两股势力是相互呼应的。这就警示我们,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