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叶的来信     
"呼--,呼一"风姑娘来啦。大树妈妈连忙对风姑娘说:"风姑娘,风姑娘,请您给小佳佳、小燕子、小松鼠、小青蛙、小蝉儿捎封信,告诉他们,秋天来啦。"风姑娘答应了。  相似文献   

2.
关注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缺少乡村的推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古代的"乡下人进城"是在封闭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下人个体的、分散的、随意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叙述相对冷落"乡下人进城"这一话题的一切表现,都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已有的古代文学叙述则表明:城市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一代代进城后飘泊无依的乡下人饱含辛酸的奋斗和努力。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乡下人的贫困、闭塞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难堪别扭,很容易被具有优越感和强势话语地位的城里人看到并加以夸张放大,以至于"乡下人进城"这句话竟成为嘲笑乍一进城的乡下人的俗语和口头禅。  相似文献   

3.
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本质上是走出去,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主要障碍是城乡隔离制度仍未根本松动;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民市场竞争力较低;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正确的方针,遵循基本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进城务工":农民的理性选择?--黄泥村外出农民工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城务工"成为中国许多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进城务工"是否就是解决对农业、农村、农民各种问题的一种明智选择?这是值得分析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7.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理论空间与深远学术前景的新命题。2007年4月14~15日,我校文学院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报》编辑部,在我校联办"‘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来自全国的50多位学者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不同话语形态和模式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激发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问题和新的学术生长点。这对于丰富与深入当前乃至今后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无疑是十分有利和极有价值的。本刊有识于此,特设"‘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专栏。本期刊登这次会议的笔谈实录,作为这一新建学术平台的开场锣鼓。以学术研究立命的各路英雄们,来此发出你们的声音吧!  相似文献   

8.
开明书店在2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开明人"与"开明风"."开明人"学识渊博,朴质笃实,为人正派,思想开明,待人真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而"开明风"则更多地体现在开明对待作者、读者的态度中.  相似文献   

9.
"风痹"和"风疾"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均与风邪有关,汉晋时医家倾向于将两者归入广义的"诸风"病范畴.传统医学理论以"风"为外邪之首,强调自然气候、物候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此时期自然气候"风气"偏盛因素影响,汉晋医家对因"风气"异常引发的疾病也十分重视,其有关"诸风"病因病机的若干基本认识,成为此时期"诸风"疾病证治和用药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圈地之风"的政治经济学:性质、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地之风"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圈地之风"进行了定性分析,探讨了"圈地之风"勃然兴起的根源,并提出了治理"圈地之风"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11.
"小骂大帮忙"是对<大公报>立场的一个评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陆对于<大公报>的这个评价一直持负面态度.本文主要从"小骂大帮忙"的历史渊源、大陆对这个评价的态度变化入手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从另外一个角度正解"小骂大帮忙"评价的立场,并指出"小骂大帮忙"是当时新闻政策下为达到舆论监督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疆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有力促进了林果产业化经营。为了在全国确立新疆林果业大省的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林果业基地的建设。当前尤其在优化基地布局、调优品种结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作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知识产权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内容,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以便于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产权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责任,也是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明确高等教育在“大城市带大农村”中优先发展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优化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高校评估体系相对滞后,未能客观反映出跟踪评估高校的具体动态结果,未能完全实现评估体系的智能化服务.文章以"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为切入点,探索大数据驱动下"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的构建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以及大数据驱动与跟踪评估的相关研究,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大数据跟踪评估的整体特征;其次,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数据驱动下"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的构建;最后,深入解析了"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构建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本研究期待为构建大数据驱动下的"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多元评估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把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与两大法系的标准进行比较,表明我国民事诉讼"明显优势证据"证明标准的价值与不足,并就其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和侵略的情况下,以刘坤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与以英国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产物。“互保”表面似为非法且与朝廷诏旨相抵触,但实质却与晚清传统的对外妥协、退让政策相一致。另外,“互保”并没有进一步的“丧权辱国”,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还维护了国家主权,并且确保了江南地区的相对安定。可以说,“东南互保”在妥协中有抗争、在退让中有抵制、在离经背道中有其守经卫道的爱国一面。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时,社会保障能起着一种媒介作用,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宜昌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涉外事件 ,然而各种史籍对该案的记述不一 ,甚至自相矛盾。对“宜昌教案”的诸多疑点进行考证清理 ,还历史本来面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