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首先根据企业调研和问卷分析的结果,对阻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创新过程中的战略不协调是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因.接着,本文对创新能力内涵和影响创新能力的战略因素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然后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将昆药、海尔等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战略和愿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三条机制:一,清晰的在组织层面上共享的愿景通过指引创新资源配置方向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协调通过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影响核,心能力的构建;三,战略和文化的协调通过影响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影响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积累.最后,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创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关键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占全国企业总数99.8%以上的中小企业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能力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小企业的TIM创新管理模式是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创新资源并克服自身劣势,突破企业技术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构建中国未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等不同理论与方法出发,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关键子维度,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以杭州X电器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梳理了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是创新的发起人和关键支持者,对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对企业家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均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企业家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未能给出有力解释.本文基于创新过程,结合企业家的职能,提出企业家提升创新能力的四条路径:清晰科学的战略规划,引导创新方向;整合、配置资源,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建立创新基础;鼓励学习和知识交流,培育组织能力:构建创新型文化,提高员工创新意愿和创新积极性.本文并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中小企业为例,具体分析了企业家提升创新能力的四条路径在企业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上,以浙江省纺织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全面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统计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不同维度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于纺织业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能力与技术能力是当前实现全面创新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与高速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市场导向的视角出发,基于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机制研究缺乏的现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探讨市场导向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发现,基于文化现的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机制: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经营模式、差异化战略以及有效利用用户创新.然后探讨了市场导向的执行需要其他要素的匹配,对影响市场导向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结尾部分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将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供应链金融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近几年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特质以及相应能力如何增强融资绩效,更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网络和能力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网络—能力—绩效"的理论逻辑,构建了供应链网络中弱连接与强连接通过外部供应链整合与内部创新能力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采用PLS-SME以及定性比较分析(fs QCA)对208个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中小企业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强连接和弱连接对于提高其能力和融资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弱连接更利于供应链融资的实现。此外,从能力要求看,中小企业要实现良好供应链融资,或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或者需要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此外,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网络破解融资难困境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因素,选取了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个主因素12个子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AHP法确定指标因素权重并用模糊评价法对其进行了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分析浙江省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情况.首先,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的范式,构建主要的创新能力,分析总体的情况,然后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与提升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微观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偏重技术因素而对创新的社会性因素重视不足,重视创新能力的绩效阈限而对柔性阈限关注不够,这限制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针对现有研究的缺口,基于文献述评,本文首先界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结构,并从能力基础层次分析企业自主创新有效实现的关键所在。基于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以"知觉——响应"模型为框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思进行开发,并利用419份国内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能力由变异感知能力、信息诠释能力、创新决策能力与实施实现能力构成;该构思对企业绩效具有预测效度。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组织创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创新对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本文首先揭示企业家在组织创新过程的推动作用,然后从信息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中小企业通过组织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引进模仿起步,历经微创新、错位创新、越位创新、包容创新、巨创新、塔尖创新等过程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跟风模仿的时代。这是一个微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巨创新的时代。创新好像活力四射,创新似乎杂乱无章。中国管理到底有没有创新?2011年,《经理人》总结最近一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包括商业模式、领导力、战略、组织、资本运作、营销、公司治理、全球化等8个领域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全员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内外全员创新实践的回顾以及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支撑全员创新的全要素创新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大样本问卷分析,揭示了全员创新实施所缺失的创新要素:创新文化、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扁平化.针对这三种创新要素的缺失,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结合国内外大企业全员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小企业实施全员创新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经成为创新大国,拥有较大规模的创新数量,但还不是创新强国,创新质量水平较低。在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外贸出口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出口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与外贸出口之间呈现良性互动;创新质量与外贸出口互动作用较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提升;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提升;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配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适配理论,从成本、知识整合和创新文化3个维度分析后发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静态适配和动态适配演化关系,通过中兴TD-SCDMA技术创新的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的高可变度核心技术创新表现出与外主内辅管理创新的适配特征,低可变度核心技术创新表现出与内主外辅管理创新的适配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存在动态的适配演化关系,管理创新的实施使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由高可变度向低可变度转化以及后续的贴近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路径表现出的规律为高可变度技术创新→技术池1→低可变度技术创新→新的高可变度技术创新→技术池2→新的低可变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表现出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而逐渐拓展和深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并非单纯的技术活动,而应与组织创新相互匹配、协同发展.针对此问题提出学习导向型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测量维度,构建学习导向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模型,通过对347家高技术制造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学习导向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联路径和影响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导向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向且直接的关联关系,建议高技术制造企业运用二者之间正向关联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低迷时期,中小企业更趋向于通过创新网络来提升竞争力,塑造核心能力,结合文献分析和企业调研,从能力和要素组合两个维度,提出了创新网络中企业能力提升的分析框架,指出创新网络中的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这种能力提升与要素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作为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效率与水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和面板联立方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但也会抑制政府创新偏好,导致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引起创新效率损失;就综合作用效果而言,财政分权仍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分地区考察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与政府创新偏好的遮掩效应均存在区域差异。从综合作用来看,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分权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但在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就作用机制而言,在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在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同时,也会抑制地方政府创新偏好,导致创新效率损失;而在西部地区,控制政府创新偏好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财政分权会降低政府对区域创新活动的过度干预,间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8.
排斥性创新: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本土技术创新和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关注重大的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方法.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突破性创新的失败率很高,而且它要求公司或国家在培养重大的创新方法时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还需要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指南性的回顾,并且讨论了另一种方法--排斥性创新方法.我们应该关注排斥性创新,因为它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那些新兴的本土企业.它还是一种为发展中国家开发新的、市场能接受的产品/服务的有效方法.排斥性创新之后,公司就可以运用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渐进的和/或突破性的),为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高端产品.本文还列举了5个中国的案例来证实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排斥性创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驱动式创新是一种前沿的创新理论,强调通过对现存技术元素和社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组合来形成新的产品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我国211家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设计驱动式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拥有的不同设计资源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关键设计创新能力,最终影响到创新绩效。研究揭示了各设计资源要素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在创新实践中通过合理的资源获取和配置,提升自身设计创新能力,有效实施设计驱动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re two features of corporate life which may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fu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nsiders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managing both. He concludes that: the former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tter; each innov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social system as a whole; and wider use of what already exists may be as useful as new science in handling current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