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理解阶级对立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当前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中的一个焦点。正确理解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完整、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发展与繁荣历史科学极为重要。(一)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是在阶级对抗中前进的,社会生产也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除原始公社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些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是,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同时,总是提醒人们注意: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过时”了,不能指导学术研究;谁坚持马克思主义谁就是“僵化”。他们企图维护资产阶级世界观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史学领域,他们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两个核心:文明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2):38-46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当前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研究,应聚焦如下问题:何谓阶级?何谓阶级斗争?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何时退出历史?何谓无产阶级?何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何谓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战略性?如何理解一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非单一性等等,并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正>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我认为,这样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值得重新探讨的。理由是:(一)这个定义不能确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斯大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同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关。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  相似文献   

5.
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阶级社会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格等人》)列宁也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的实际动力。”(列宁:《再论杜马内阁》)毛泽东同志也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丢掉幻  相似文献   

6.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瓦解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人类杜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阶级杜会客观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胜利地进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类盲目地受着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只有在马克思、恩恪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类历史才成为科学,人类中的先进阶级才开始自觉地依据客观规律,为历史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设想和寻求,都不过是空想。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才成为现实的前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一个主要之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还灵不灵?阶级斗争是到处存在?还是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存在,还是长期存在?这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一、革命导师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回顾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3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李其驹同志在《关于过渡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对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李其驹同志为了探讨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性,提出了两种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划分阶级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从李其驹同志对于这两种方法的理解来看,我认  相似文献   

9.
共产觉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和建成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无产阶级首先必须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夺取政权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终结而不过是它的开始。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它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剥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消灭阶级创造一切必需的条件。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消灭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刘宗绪 《学术界》2003,(2):243-247
在历史学界 ,我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读书至今 ,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几十年来 ,自己在史学领域滚打摸爬 ,搞教学 ,做研究 ,深知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深不可测 ,要想真正掌握 ,难度是很大的。所以 ,长期以来都处在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之中。一  记得马克思、恩格斯两位老人家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后来毛泽东主席又说过 ,阶级斗争 ,一些阶级胜利了 ,一些阶级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 ;站在这个观点上的 ,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 ,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当时 ,我对于这些观点是完全相信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4.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6.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