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2014,(1):I0014-I0015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怏,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2010年3月25日表示,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尤为突出,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部在中国。  相似文献   

2.
尹发秀 《经营管理者》2009,(17):358-358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到产业化阶段之后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本文从对国际旅游城市的界定入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建议,从而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布局与人口高密度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项研究的最初目标是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形成人口高密度的城市社会和社区。正当笔者进行这一研究时,2003年春季,SARS流疫突然袭击了北京、广州、香港等人口高度密集的超大型城市。SARS的打击警告中国,人口高  相似文献   

4.
余蓉 《管理科学文摘》2011,(28):183-183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在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共同作用之下的历史进程。根据2005年联合国报告二十世纪世界人口急速城市化,世界上城市人口比例由1900年的13%(2.2亿)增加至1950年的29%(7.32亿)及至2005年的49%(32亿),同时预测2030年比例会增至60%(49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以稳定的高增长让新中国乃至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和商业大国转变的初步过程。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0,(33):27-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城市化率近年来每年上升1.2%左右,现已达到46.6%的水平。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十二五”期问,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同时,麦肯锡研究院也认为,再过几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9.26亿,到2030年将超过10亿。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主要载体。城市化,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的过程。城市化成为国际社会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我国也越来越明显。按照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就进入了加速城市化阶段。可以预言,谁能在中国的城市化浪潮中掌握规律、把握机遇,谁就能脱颖而出,保持城市和省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在2003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论坛上提出,对于城市化应该有一个准确理解。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还包括生活方面的城市化。他认为,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将农民的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其他要素都不变。这样做是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 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86%都来自城市。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结构研究》课题组对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人口城市化程度在30%至70%间的国家进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咨询》2004,(3):15
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在2003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论坛上提出,对于城市化应该有一个准确理解.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还包括生活方面的城市化.他认为,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将农民的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其他要素都不变.这样做是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看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口数量,还要看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应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上海正在向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而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城市化最高层次的体现,也是城市经济、文化、人口极化与生态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象征。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一流生态城市,已成为上海21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在将近30年前,张五常就指出中国城市化的不可避免性。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确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更加关注城市化的发展。从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市化仅为两次,到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市化多达七次以及最近两会期间,很多政协委员以及人大代表都提出关于城市化发展的看法和意见。本文认为城市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还停留在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远落后于空间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城市病"。因此本文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促进城市化,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要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强化城乡同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省思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省思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讨栗正文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1800年前的几千年间,世界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稳定在约3%,1900年上升到13.6%,1950年已占28.7%。[1]5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68%,预计2010年能达到47%。2009年我国城市达到654个,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已从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先后经历了城镇化到城市化的转换,这种城市化的进程与西方不同,既呈现了城市蔓延的一面,也呈现了卫星城市的功能分化。中国的城市治理研究具有其他国家从未经历过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是由中国区域发展的巨大差异所决定的。数亿人口迅速涌入城市给中国的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对当前我国城市治理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有利于明确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方面来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口不断迁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人口的迁移更加频繁发生,一国之内的省际人口流动已经十分常见,而国际移民现象更是极大的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从规模到强度都呈现了强势的发展势头,由此而来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脚步。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人口的迁移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中国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以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为突破,统筹大中小城市发展。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起步,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半城市化(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去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对城市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     
《领导文萃》2010,(4):8-9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 20年来,城市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经济学家说,因为目前只有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项运动至少还得进行10年。全球金融危机没能给城市化“刹车”。中国为刺激经济投入的大量开支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     
《领导文萃》2014,(22):136-136
北京面临“成长的烦恼” 从拥堵的马路到令人窒息的雾霾,拥有超过2110万常住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面临“成长的烦恼”。上海社科院今年2月一份报告说,在调查的40个国际城市中,北京是排名第二位的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仅次于莫斯科。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大都市依然具有吸引力。从2000年到2013年12月,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是纽约的2.5倍——猛增了53%。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2%,意味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全面来临.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结构的深度变迁,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社会管理持续面临的重大课题.城市管理典范国家新加坡,或许在很多方面能为中国提供参照与启示,而这些参照与启示正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 新加坡和中国同样面临老龄化、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怎样完善社会管理是共同挑战,近年来备受两国政府重视. 新加坡是一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面积715.8平方公里,与很多中国大城市人口相当,且中国很多城市与新加坡有相似"市情".新中双方于2012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新加坡一中国社会管理论坛"开幕式上,正式建立社会管理交流合作机制,并成立一个工作委员会,来开展这个领域的未来合作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