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鹏 《理论界》2012,(4):25-29
政府形式和选举制度是新兴民主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内容。议会制和总统制是现代政府的两种主要形式,选举制度主要分为多数获胜制和比例代表制。长期以来,有关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论争久而不绝,从争论的双方来看,二者势均力敌,造成了新兴国家难以抉择的制度选择困境。共识民主重新思考了民主的要义,分析了选举制度和政府形式的不同匹配在民主品质和民主绩效方面的差异,为新兴民主国家的制度选择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2.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指出它具有不彻底性和虚假性。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人民民主是人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民主,是人民充分参与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并付诸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先进和最管用的民主,代表着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一般说来 ,中国宗教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是流传下来的宗法性传统宗教 ;二是后来产生的本土宗教 ;三是流传于民间的秘密宗教 ;四是从国外输入并逐渐中国化的宗教。尽管种类繁多 ,每种宗教有相对稳定的思想和实践系统 ,但是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 ,特别是受到集权政治的影响 ,各种宗教在教义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 ,逐渐形成不同于外国的一系列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宗法性与依附性 ,中国宗教这两种特征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一首先我们看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中国宗教的宗…  相似文献   

4.
文论创新作为自身的和时代的要求,是与依附性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的。所以,批判意识是文论创新的必要前提。这种批判意识既意味着对于西方,也意味着对于传统,或者说就是面对着已有。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具备批判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品格,也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通过批判,可以摆脱依附性的思维方式,导致观念的转变,勇于面对现实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历史终结论"者开始了尴尬的退却。由此考察可以发现,西方现代性并非唯一合理的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性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这与中国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相互确证的关系。中国道路的成功证实了现代化模式多元共存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成功实践,是照耀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路明灯。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具有内在深刻的逻辑联系。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从而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创造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实践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全方位民主。全方位民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并且只有在无产阶级统治下才具备实现的可能。西方国家以竞争性选举为中心的政治民主只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民主。全方位民主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全领域和全过程的特征,是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民主内生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而非简单的舶来品。一方面,全方位民主来源于人民政治,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全方位民主又是实现人民政治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全方位民主的价值来自于人民政治,同时它又是人民政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理论,中国古代印论出现较晚,受文论、乐论、书论、画论的影响较深,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同时,印论本身又有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视角和审美个性,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印论的这两个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并非矛盾对立,而是互补共存。要想正确运用印论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印论的依附性与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公民权利保障和公共权力的有限性。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民主社会必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制度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民主建设,同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村民主选举的现状着眼,探讨农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并对扩大村民有序参政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辟,既非根据"社会主义"概念作理论演绎或设计的结果,也非所谓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的产物,而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选择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并非是证明"中国模式"的普遍价值,而是证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特色,才能增强道路自信,提升与当代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聚焦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进退,国外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道路的势力一直极力推动中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国内一些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和势力提出国有企业必须从盈利领域退出,企图使中国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对国有经济性质、功能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要纠正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大力惩治腐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杜绝权力资本化的同时,坚持发展和壮大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指由于经济工业化而导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不断增多,城市间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地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滚滚向前。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社会历史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那种城市化历史在我国不会重演,因为我们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总体选择 城市化道路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出发点、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等内容。从理论上说,城市化道路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聚集型。它在工业化初期主要表现为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工业化后,大型城市带或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有句名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写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1995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29.4%,与此同时,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到  相似文献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集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显著的治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治理逻辑。在推进国家治理效能转化进程中,具有复合治理机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价值引领、机制供给、要素整合实现在治理程序、治理过程、治理结构方面的效能转化。为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民主治理主体能力、提升民主治理程序制度化水平、探索民主治理技术创新,以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为国家治理效能持续转化供给动力,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赋予了以“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这一古老话题为内涵的民主理想以真正生命 ,使其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但是 ,我国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因此 ,探索一条代价小、符合国情的民主建设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 :从实际出发 ,采取相应的步骤 ;坚持逐步积累和配套发展 ,不能企图一步到位 ;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以党内民主促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8.
监督:民主政治的选择曾建平,张彬监督机制是对法律、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具有制约力量的机构和制度的总和。它是一定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监督机制,是民主政治得以实现、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之一。本文拟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国的监督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9.
翁慧琳 《兰州学刊》2003,3(1):22-24
民主作为一种多层次决策的手段 ,它的发展程度和实现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在经济上发展市场经济 ,势必要在政治上实行民主 ,但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对江泽民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