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的出版所引起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有关帝国主义问题的一场重要理论争论。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尚未完成,因为它没能解决用于积累的那部份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争夺实现资本积累所必需的非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成了帝国主义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这些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公开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本身就有许多理论上的错误。列宁也曾表示反对卢森堡的错误观点。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对其作公开批评。所以直到第三国际成立后,一些德国共产党的代表还坚持她的观点。布哈林不得不发表《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的长篇文章再次对卢森堡的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罗莎·卢森堡的思想理论,既有许多正确的见解又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卢卡奇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一文中,概要地阐述了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并通过《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这篇文章集中探讨了她在一系列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有机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内外学术界以固定资本作为重新阐释《资本论》的切入点,在以一般利润率下降等规律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内爆性之外,又以固定资本的当代发展形式即一般智力的介入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外部动力。以奈格里、保罗·维尔诺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机器论片段”中一般智力为切入点,引入活劳动之于固定资本的重要性,最终从阶级斗争层面激活了《资本论》中固定资本的当代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任务,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学界关注“机器论片段”。在此背景下,从马克思固定资本概念的思想史背景、何以并以何种方式卷土重来为切入点,可以厘清当代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新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六册著作的写作计划,其中第五册《对外贸易》是准备将他的研究成果推进到国际贸易领域。但是,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完成他的写作计划。文章试图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引进国际贸易的条件,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研究国际贸易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在当代经济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再生产资本本身,而且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卫·哈维揭示了新自由主义在地理上的不平衡发展的现实,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以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与意识形态,其目的就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实现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是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自身权力的工具。哈维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形态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究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和实质,必须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化精神。资本主义是一个二元框架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展示了资本统治世界的文化图景。从资本主义的一体化逻辑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不过就是资本主义二元逻辑体系的一个侧面,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资本中心主义,是资本对自然的支配,是自然被资本化。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由片面地追逐资本增殖的生产方式所造成,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使哈维发现了传统实证地理学局限于学科内部的科学性追求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层面的不公正对地理的影响这一弊病,进而将地理学引入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坚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他从城市化与全球化两个层面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本城市化,也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的主要形式以及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之间内在矛盾的结果。全球化则是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地空间征服和地理重组转嫁了自身的危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空间控制与支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改造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中获得了真实的地位,关于空间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对当下的文化研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在具体层次上考察现实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以马克思在抽象层次上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资本积累学说为核心的传统资本积累理论,在解释现实资本积累状况时略显不足。因而,只有在马克思有关资本积累思想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资本积累来源渠道,才能使传统的资本积累理论更加丰富、完善。文中的资本积累除了马克思所界定的特定涵义外,均与“储蓄”、“投资”有相同的意义,即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这一余额从资本来源的角度看是储蓄,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又称为资本积累。假定货币形态的积累转到要素形态的积累能够顺利完成,则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投资过程。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阶段,新帝国主义论以资本逻辑的批判为核心,深入反思资本力量的全球空间扩张.艾伦·伍德与大卫·哈维作为新帝国主义论的重要代表,将美国的资本帝国描述为一种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帝国主义新形式.而围绕资本逻辑的实质、资本逻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资本帝国的危机与出路问题,两者展开了争论.分析这一争论有助于把握西方左派思想家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积累论"认为要素投入是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技术消化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原因。"资本积累论"和"技术消化论"的分歧,源于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和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不同看法。"资本积累论"有统计数据和方法论方面的缺陷,并且与经济事实相悖。"资本积累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脉相承,其增长核算模型对后发国家的适用性值得思考。"技术消化论"继承熊彼特式技术演化的研究方法,比"资本积累论"的纯粹数理分析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11.
 数字资本主义借助于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实现了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数字化生存以及资本的持续积累和不断增殖。表面上,资本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及剩余价值的获取不再取决于劳动,而取决于信息和技术。实际上,数字资本主义以经济学革命的名义掩盖了私有化生产方式,以技术决定论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以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掩盖了剥削,以资本积累掩盖了贫困积累和不平等。在数字资本主义这里,资本主义之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私有制和价值规律没有变。所以,数字资本主义依然处于《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域之中,它并没有证伪和否定《资本论》。  相似文献   

12.
保罗·斯威齐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消费不足论的思想,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特点,批判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斯威齐的消费不足论以资本积累为根本动因,以消费不足为固有趋势,以危机和停滞为外在表现,以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非生产性消费、国家的支出为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因素,洞见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与契机、停滞与发展。斯威齐将发展的意义注入危机之中,他认识到消费不足引发的长期萧条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标志,一定程度上超越斯大林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崩溃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单纯强调发展契机的危机论,向资本主义发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创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萨伊、西斯蒙第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深刻的批判,并在批判中扬弃,在扬弃中超越,从而创立了超越古典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区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明确指认危机的周期性与必然性,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事实本身的确认;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制度基因所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亚华、胡鞍钢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总资本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中国属于世界上总资本积累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变动非常快。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所在。马克思将生态环境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实质上是从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问题上进行追溯和批判,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之所在正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增殖原则、效用原则和生产原则进行剖析、批判,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危机化解旨趣,对于克服和化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恶化、避免中国现代化重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覆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的《资本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资本论》视角出发,透视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措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指出:国债危机的发生,表明不从制度入手就无法避免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通过运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以看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利用《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述评葆光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是韦伯最为重要而且争议最多的社会学著作,该书的宗旨是揭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亲和关系。“资本主义”概念在韦伯的著作中有两个涵义,其一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手段是分工的深化、其特征是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改变资本实现过程的决定因素,而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合法性危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是控制自然的观念、消费主义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的异化。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根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代诸多西方学者尝试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重构《资本论》的潮流,如何理解《资本论》三卷本之间的关系又再一次成为重要的解读对象。大卫·哈维从三大资本积累模型的角度解读《资本论》三卷本,并将第二卷、第三卷作为研究的重心。我们认为,对于三卷本之间关系的理论定位,既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研究第一卷所聚焦的资本生产逻辑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又要回到《资本论》的原初语境,依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完整地理解三卷本所涵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惟有如此,才能推进《资本论》在当代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译丛》1983年第4期发表了列宁《对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批注片断》。在此以前,该刊1979年第2期还曾发表过列宁《论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文章的提纲草稿和材料》。列宁的这些批注和材料,已经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视。认真研究这些批注和材料,将有助于全面领会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的论述,也有助于对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