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二月,二卷六期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此后,接连又发表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与胡适、陈独秀讨论文学革命问题的通信或文章。这样,以《新青年》为阵地,关于文学革命的倡导和讨论,就逐步展开了。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影响.为《新青年》作出贡献的有一大批杰出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反封建思想深度而论,陈独秀比不上鲁迅,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陈独秀更远落在李大钊之后.但纵观全局,陈独秀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全面的,又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比拟的.陈独秀是《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从创刊到终刊的七年间,除了一九二○年十一月到次年九月这段时间外,他一直主持编辑部工作.作为刊物的主持者,陈独秀的作用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孔子及儒家学说是中国现代思想转型的核心命题。这一问题发端于康有为,而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诋孔,到陈独秀《新青年》时期发起的反孔反传统运动,则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进程的主线。章太炎初刻本《訄书·尊荀》一文建立起损益的历史发展观,在这一历史观内,其复刻本《訄书·订孔》与日本讲学时期的《论诸子学》两文,开启了现代批孔的滥觞。陈独秀是在继承章氏诋孔言论的基础上,站在进化论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普世化立场,指出孔教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之处。两人的批孔构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微妙关系,能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春舫《近世名戏百种目》的删改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种裂隙的存在,尽管胡适在尽力弥合宋春舫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裂痕,但是"五四"退潮之后,不同的思潮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理论取向。胡适以社会变革为主要诉求大力倡导社会问题剧、取较激进的全面学习西方戏剧,宋春舫则始终坚持戏剧的本体特质,提倡新剧、保留旧剧,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寻求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读者论坛”栏目的开辟与发展状况“读者论坛”栏目的最初登场是在《新青年》第2卷的第1号(1916年9月),也就是在这一期,《青年杂志》才正式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在第2卷第1号的启事中公布以下信息:本杂志自第2卷第1号起新开“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  相似文献   

7.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兴起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的思想文化运动。1918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效法《新青年》,于1919年1月1日出版社刊《新潮》杂志,积极推广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这里从历史发展、文本内容和编辑思想三个方面介绍并分析《新潮》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1917年4月,年仅23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论文提出了"体育关乎国运"的体育哲学思想。立志改造中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和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和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无能是毛泽东早期体育哲学思想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梁启超虽都力图吸收与利用佛教中某些有益的资源为改良社会服务,但由于二人对宗教所持的立场及其涉猎佛教深广度的不同,他们对佛教的态度与认识必然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康氏始终坚信唯有定孔教为国教,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佛教只是为补充其儒家思想的不足;而梁氏则服膺政教分离、信教自由的宪政原则,佛教对他具有救世、学术与自我修养等多种意义。比较研究康、梁的佛教思想,可从中窥见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孔教问题再度成为思想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坚决主张孔教非宗教论,并以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为缘由,提出"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的主张,对孔教运动大加鞭挞,反对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对孔教的认识和批判不是立足于文化意义,而是立足于政治层面上。经过近九十年的风雨变幻,对陈氏的孔教观念重新加以反思和检视,无疑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栏目设置具有互动性,2卷1号《通告》新辟"读者论坛",是"通信"的延伸,以给"读者"足够的"言论空间"。《新青年》发动批孔和文学革命之后的第3卷,该栏目成为具有独立性和影响力的栏目,进入"言说"最为活跃的时期。对文学革命和批孔的不同意见文章均有发表,刊发对孔子"纲常之说"形成追根朔源的《我之孔道观》,使常乃惠成为《新青年》重点作者。《新青年》4卷"言论方式"发生变化,"读者论坛"仍然起到特殊作用,《文学革新申义》的发表不仅推出了傅斯年,对认识胡适倡导的文学变革也具有特殊意义。6卷"读者论坛"有所振作,6卷4号为这一栏目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2.
清末章太炎反孔教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末期,面对甚嚣尘上的孔教思潮和日渐高涨的孔教运动,政治上激进狂放的章太炎举起了反孔教的大旗。他以诸子学为武器,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对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展开批判,从革命派的角度对孔教论进行抨击。章太炎对孔教理论的明确否定,使得人们在怀疑康氏以孔教为宗教的正确性的同时,对其孔教义理系统的合理性、合法性也提出质疑,从而动摇了改良派所提倡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促进了时人的思想解放和新思想的传播,开启了近代中国从学术意义的层面上重新研究孔子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其“社告”宣布了办刊宗旨:“国势陵夷,道哀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自第二卷(1916年9月出刊)起,改名《新青年》,遂成了五四时期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条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具有孔教情结,终生都在为立孔教为国教而奔走呼号,孔教也随之成为其学术和政治的不懈追求。梁启超早年跟随康有为提倡孔教,后来由于认定宗教与自由相悖,转向"揭孔教之缺点";再后来则宣布佛教是"全人类文化的最高产品",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康有为始终如一的孔教情结与梁启超宗教观的嬗变生动再现了两人一个"太有成见",一个"太无成见"的性格差异,同时带有那个时代共同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笫一个纯文学刊物:一九二一年从第十二卷起由茅盾主编的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个社会科学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提出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话剧本:一九一九年胡适发表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相似文献   

16.
刘日新 《中华魂》2008,(10):29-29
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署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第十八集中,对这篇文章的发表和当时毛泽东同窗们的高兴,有记载的镜头。大家知道,《新青年》是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等创办的传播革命思想的进步刊物。当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在文章中指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  相似文献   

17.
早在五四前夕,人力车夫的形象就被一些作家和诗人所关注,并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作品。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的白话新诗中,就有胡适和沈尹默同以《人力车夫》为题的两首描写人力车夫苦难生活的新诗。此后,以表现人力车夫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刘半农的新诗《车毯》(《新青年》四卷二号)、周恩来的新诗《死人的享福》(《觉悟》创刊号)、陈绵的短剧《人力车夫》(《新青年》七卷五号)、汪敬熙的小说《雪夜》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康有为对孔子学说进行改造,并赋予宗教地位,试图利用孔教来抵制西方宗教的入侵,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国初年,再次掀起倡立孔教运动,试图利用孔教规复人心,却被指为为复辟张目而遭到批判。康有为的孔教情结对他本人和儒学的历史评价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也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现实功能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国出版部门先后影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或党员主编的报刊数十种,其中属于党的成立和一战时期的有十六种。现将这十六种报刊的出版情况和内容简介如下: (一)《新青年》(月刊)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陈独秀主办。李大钊同志曾任该刊编辑,又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主张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刊物。十月革命后,该刊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倾向,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一九二○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故从第八卷第一期起,该刊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指导之下的刊物,经常介绍马克思学说,并辟有“俄罗斯研究”专栏。月刊共出了九卷,每卷六期,至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休刊,月刊影印版共九册。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1858—1927年)一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政变后,易号更生;张勋复辟覆灭,又号更牲;晚号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是十九世纪后期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者之一。众所周知,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是变法维新运动的首领,后来又成为复辟帝制的保皇派人物,晚节不佳,己成定论但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进步意义,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教育主张,不仅在当时发别人所未发,有的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有的对现在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