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级斗争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问题有深刻而且精当的认识,但在主张上仍反对在进行阶级斗争。国民党一大改组以后,在扶助农工政策指导下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动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而且阶级斗争成为国民党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动员农民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实际则是逐步站到了工农阶级的对立面,推行的是反对工农阶级的阶级斗争。国民党的转变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其对国民革命中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有关,深刻原因则在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而创立起来的,它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萌芽阶段1924年到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20年代前半期,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工人运动上.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他虽然从农民人数众多这一角度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来看,由于他没有实际接触过农民运动,因而对中国的农民问题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逐步加深了对农民地位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意义的认识.1925年初,他对韶山一带农村情况进行了调查.是年秋,他到广州主持国民党宣传部工作,并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从这时起,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和领导农民运动中.1925年11月,他在回答“少年中国协会改组委员会”所提问题时明确地说:现在注意研究农民问题.此后,毛泽东一直把农民问题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一个中心问题.在北伐战争过程中,湖南湖北等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阶级显示了巨大的革命力量.革命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农民观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农民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历史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正是毛泽东的农民观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深刻地揭示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理论,在农民观上对马列主义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英 《江汉论坛》2004,(7):92-97
1926年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商民运动决议案》,制定了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在此之后的商民运动进入渐进发展时期。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方略的制定,体现了当时国民党在重视农工运动的同时,也开始真正重视商民运动,反映出国民党急切期盼扩大国民革命阶级基础的愿望,与以往相比较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国民党的商民运动方略也表现出过于偏激和简单化的趋向,特别是对商会、商团的定性以及以商民协会取代商会的政策脱离实际,不仅影响了商民运动的发展,也给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6.
1924国民党改组之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国民党领导人,对民众运动作用的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在北伐之前即开始大力从事民众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时期,国民党开展的民众运动已具有一定声势,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方面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可说成效最为显著,青年运动也不乏影响,其缺陷主要是呈现出分裂现象,妇女运动则处于萌芽时期,商民运动的发展最为薄弱,主要仅限于广东一地.尽管如此,国民党致力于开展民众运动的举措,对于促进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恭明 《江汉论坛》2001,9(7):21-24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8.
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回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邵阳街139号)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7O年后的今天,我们研究八七会议,不妨将它与遵义会议试作比较,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八七会议的探讨,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研究。八七会议是在历经严重失败的险峻形势中召开的。1927年4月至U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公然抛弃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把反革命的屠刀对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9.
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夫人与战友,积极参加孙中山晚年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为国民党改组与三大革命政策的制定、为推动广大妇女的解放斗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孙中山病逝之后,又坚定地为捍卫和继续贯彻孙中山的革命政纲与政策,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宋庆龄在大革命时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在她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初期的商民协会与商民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兆红 《文史哲》2005,1(6):77-84
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中,广大中小商人参加商民协会,开展商民运动,与工人农民一道为北伐的胜利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商民运动以广州为嚆矢,1926年前主要发生在广东。初创时期的商民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使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与北伐的根据地。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商民运动决议案》,是商民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方略,确定了商民在国民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广东商民协会和商民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向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11.
从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阶段。周恩来在参加这一阶段革命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要的建树。本文就此试作论述。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革命的理论才能指导革命的运动。周恩来在投身国民革命过程中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通过实践对国民革命理论作了重要的阐发。周恩来关于国民革命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关于形势与国情的分析。对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国情的深刻了解,是一个革命政党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个革命者和领导者选择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2.
邓演达烈士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热情倡导并积极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革命运动的种种诬蔑,为民主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是国民革命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先后来过这里指导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曾于一九二三年六月、一九二四年一月和一九二五年秋三次前来广东从事革命活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农民问题以及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等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期的实践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姜舒影  毛维国 《南方论刊》2021,(1):107-109,11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为了巩固国民革命的基础,首先就要先解放农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正是认识到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在考察和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基层组织、开办农民讲习所的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灵活丰富的斗争形式,积累了开展农民思想教育的经验,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革命斗争,掀起了农村革命的风暴,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为革命...  相似文献   

15.
邓演达烈士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热情倡导并积极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革命运动的种种诬蔑,为民主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改组以后,通过青年党员们的积极宣传和组织,上海地区的青年学生们认识到参与政治运动以及与政党(特别是改组的国民党)进行联系的必要性,改组了包括同乡会在内的各种各样青年团体及各校学生会、上海学联等组织,学生运动由此向国民革命运动转化,同时上海学生界由此也出现了“国民革命参与派”和“非政治性的社会运动派”的分野①。但不久上海学生界又重新走向组织和理念的统一。上海地区青年学生们是如何在组织与理念统一情况下,成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社会势力呢?对此,笔者试图从五卅运动入手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17.
"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北京政变是诸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冯玉祥逐步接受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主张,在全国革命运动尤其是南方革命形势直接影响下的结果。冯玉祥北京政变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是国民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武装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次政变的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共双方通过政策及实践表达着对工人运动的不同理解。在此过程中,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表面上反映的是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随着政治形势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些许不同,但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仅仅受到革命政治激荡的工人运动难以克服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20.
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标榜革命的政党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都包含了土地改革和解放农民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国共两党的土地和农民政策在其出发点、侧重点、方法手段以及改革的目标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土地和农民政策及实践做一些比较研究,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对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中共和国民党民主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经有过共识。孙中山在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