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往往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但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目前,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存在着规模优势、专业化优势、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同时,网络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弱,服务机构缺失,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应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提升网络发育程度,加强服务和引导,建立陶瓷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邯郸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在产业组织、主导产品选择、龙头企业培育、服务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阻碍邯郸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提升邯郸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必须从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区域协作,转换产业发展模式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定区域的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市场与政府等一系列相互交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主导因素与驱动力量不同,集群的生成路径与发展模式各异。尽管产业集群有多种发展模式,但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分析,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受一般规律影响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初步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本地结网、信息化、产业园区、区位名牌以及国际化发展对策有利于集群优势的取得,而产业群文化和创新环境等的建设又是这些基本对策得以实行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林业产业集群是一个由生产要素系统、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组成的相互依赖、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组织生态系统。其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各要素主体间互动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协同效应、网络效应等,发展林业产业集群是提高山东省林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包括自然资源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园区依托、专业市场牵引、多种经营主导和森林旅游引导等多种类型。因为山东省各地资源特色不同,产业发展水平各异,在林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中,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凸现了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而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是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章分析了信任对于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我国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关系的日益密切,产业集群转移这一新趋势是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产业集群转移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动向。基于此,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内涵、动因、路径以及区域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微观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武,可以使集群内企业获得集群外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从而加快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策,将为推动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亿元产值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资源开发型、传统产业型、大企业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为主,且多处于成长期,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集群,其中2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龙头和重点,明显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和联体集聚发展机制,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坚持科学规划,促进产业集群的产业、产品技术升级和企业的有效竞争,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建立基于互信的集群文化等,是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应有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闽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是闽北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打造闽北“中国绿谷”的核心。构想以食品制造业为核心,食品加工制造技术为纽带,上下连结,前后联系,形成产业链,并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间、产业间、资源与废弃物间建立起三大循环体系。集群培育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以后发现,珠三角工业呈现一种轻型化特征,即轻工业在工业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小。进而,笔者探讨了形成珠三角地区工业格局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轻工业占主导地位,意大利产业区仍然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珠三角经济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出路并不在于一定要区域产业中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在于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集群的良好环境,促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产业在结构调整背景下,正在逐步向东南亚以及我国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湖南地处中部,其制造业也正处于战略调整之中,如何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顺利实现过渡,形成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承接战略规划、创建承接的良好基础条件、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实施嵌入购买者与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承接对策方面入手,对湖南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大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1995~2009年1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析,来研究小珠三角地区(9城市)①和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②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小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正在形成,但程度不高;大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槟榔为例,以所掌握的文献记载为依据,将其置于当时的一个地域和时间背景之下,对约定俗成的"槟榔为我国外来作物"的说法提出质疑,同时对其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1民众使用中所呈现的"槟榔习俗"的"啖槟榔"和"婚俗用槟榔"等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源流考证,并旁及晚清时期槟榔与此地区的、贸易等方面联系状况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制约产业转移及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聚集等;非经济因素包括政府行为、制度安排、环境保护、投资环境等。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则取决于上述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IT制造业的集聚机制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IT制造业集群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理解其生成发展的机制,对于揭示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竞争优势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IT制造业组织结构演变和国际IT资本网络微观机制的考察,揭示了珠江三角洲IT制造业的集聚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90年代以来基于企业集群优势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并提出在中国加入WTO和CEPA条件下有别于比较优势的集群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介绍城市群的定义 ,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一般理论后 ,重点介绍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变 ,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与特征 ,在研讨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析珠三角城市会展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平台下,针对珠三角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会展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战略规划和行业标准,进行会展业定位;深化行业协会的合作,形成战略联盟;促进展览公司之间的合并与集团化、品牌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