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同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作战;同时还不断向关内,主要是向华北扩大。“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由华北开始,很快就扩展到华东、华中和华南,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投降。整个战争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恰当的名称能正确反映出事物的内容和本质,不恰当的名称则具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把“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侵华战争迅速扩大到全中国。对于深受这场侵略战争之害的亿万中国人民,以及尊重历史事实,站在正义立场的大多数日本人民来说,“七·七”事变的性质和起因那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时至今日,仍有那么一些人,违背历史事实,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把挑起“七·七”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方面。不管这样做的人是有意还是  相似文献   

3.
<正> 一、历史真相是不能涂改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然而,当时的军国主义者,为欺骗日本人民和世界舆论,曾编造了种种“理由”,为其侵略的罪行辩护。本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这些所谓的“理由”早被历史所揭穿。令人遗憾的是,在战后的数十年间,一些当时的军国主3C分子和站在军国主义侵略者立场上的所谓学者,又是写文章,又是著书,继续重复乃至编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4.
蔡锐 《日本研究》1991,(1):55-58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次战争中,“蕞尔小邦”日本战败了“天朝帝国”清王朝,对两国社会以及远东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彻底暴露,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战败也  相似文献   

5.
石庆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国内史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从事二战史研究的同志。 二战起于何时,是二战史研究中分歧较多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史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三一”说。这种观点认为,二战是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时间开始的,“而应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①。 “三七”说。主张二战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出现,“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②。 “三九”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九…  相似文献   

6.
“谢罪外交”与“失言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平近两年来,围绕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是细川、羽田、村山首相的“谢罪外交”,即三任首相都比较坦率地承认日本过去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错误的战争”,并主动作出反省;另一方面则是永野(...  相似文献   

7.
日本军国主义阴魂缘何久驻不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军国主义阴魂缘何久驻不散马昌海5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其滔天罪恶罄竹难书。然而战后50年来,日本朝野一些势力,对这段历史从不进行认真反省和道歉。七、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后,日本右翼势力更是处心积虑...  相似文献   

8.
在"七·七"事变问题上,日木参加过侵略战争的部分旧军人和史学界的部分学者,不顾事实真相,把挑动事变的罪责推到中国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王向远一、初期前往中国战场的特派作家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大举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日本政府强化了国内的军国主义体制,要求举国一致进行侵略中国的战争。事变爆发几天后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战争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战争赔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杨栋梁1931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及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动了连绵十五年的侵略战争①,造成该地区约2000万人死亡,物资损失难以数计②。中国是这场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据统计,仅在1937至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八年...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往往寻找种种借口,炮制种种谬论,企图以此蒙骗人心,将侵略战争披上“合理”的外农。并且这种谬论各有其特点。那么,日本军国主义在本世纪发动的十五年侵华战争中所制造的谬论有何特点呢?一、侵华谬论与侵华进程紧密配合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陆续地占领了朝鲜和我国台湾、澎湖列岛。接着,便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耽耽,企图以此作为独占中国的突破口。为此,1927年6、7月间,在田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残杀亚洲各国人民,而且在国内也是用屠刀代替“人权”和“民主”。这种频繁的大屠杀不过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用于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种手段。他们在使用这种残忍手段进行无休止的侵略扩张中,又往往是从国内到国外,双管齐下、交替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内外夹击”策略。现将这种策略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一、借神化欺骗愚弄民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14.
一、朝鲜“三·一”运动树立行动楷模 朝鲜“三·一”运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进行现代反帝群众政治运动的楷模,直接促进、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进展。所以如此,除了山水相依联系悠久等地域历史因素外,还因为中朝人民近代以来“历史上之经过几完全平行”①,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和蹂躏;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世界大潮推动下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把本国人民的命运同世界无产阶级事业联系起来,周恩来说,“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都是受世界新思潮的波动②,就是明证。而“三·一”运动又仅早“五四”运动两个月,正值“五四…  相似文献   

15.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战争责任问题长期搁置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1年 4月 3日 ,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审定机关通过了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中学“公民”、“历史”教科书。这两册教科书完全按照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观点 ,把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描写成“亚洲解放战争”、“自卫战争”,把日本对殖民地的统治说成是“合乎国际法”、“合理”等等 ,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震惊。然而 ,面对中国、韩国等当年曾经深受其害的亚洲国家的反对和抗议 ,日本政府竟以“不便干预”、“审定自主”等为借口 ,拒绝对无视历史事实、美化“大东亚战争”的教科书进行实质性修改。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7.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对进入中国东北做工的华北劳工采取限制的政策,并颁布了《外国劳动者取缔规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积极招募华北劳工来东北做工,并加强了对劳动的统制,颁布了《劳动统制法》。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决定实行"全民皆劳"的劳动政策,为此颁布了《劳务新体制确立要纲》,修改了《劳动统制法》。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为日本侵略者肆意掠夺劳动力资源、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联远东军与日本关东军的最后之战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张劲松日本关东军是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急先锋。它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远东战火,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然而,斗转星移,到1945年法西斯在全世界的溃败已成定局。8月远东苏军在中...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意在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占中国乃至印度,建立横跨东亚和南亚的大帝国。然而,促使丰臣秀吉发动这场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仍属尚未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种说法是,因三岁爱子鹤松病死,丰臣秀吉极其悲痛,“于是  相似文献   

20.
安成日 《求是学刊》2006,33(6):134-139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人的、物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也给日本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损失和灾难。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朝鲜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地位,这给朝鲜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