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增强企业的活力,关键在于确认企业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探究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利益存在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性质的范畴.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起点和基础.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就是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全民所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条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实践表明,仅仅从一般的角度去谈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已经难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问题了。只有具体地把握生产关系的不同层次和生产力的质和量,并进而探索生产力的质和量对生产关系不同层次的具体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国营粮食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粮食企业实行“四自”经营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决定的 思考之一: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我国粮食流通领域主渠道的国营企业,必须实行与之相应的“四自”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对产生力范畴已有许多深入的讨论。但是对生产关系怎样反映并促进生产力发展却考察得不多。我认为,只有正确揭示生产力的内容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矛盾,才能通过对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改革,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过去对生产关系的错误理解使我们在经济工作中遇到不少挫折,这从反面也告诉我们:必须注意研究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起,至今已波及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已成为目前东、西方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般说来,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有两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经济工作搞得如何,关键在于企业搞得如何;而企业搞得如何,关键在于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生产力在企业、大中型企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这个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没有生机和活力,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重要性,是由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骨干。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8.
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所讲的经济利益关系,着重指分配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见解。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其中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人们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因此,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加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要搞活大型中直企业,首先要改变企业的经济地位。而最迫切的前题条件,必须改革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能否搞活,特别是大型中直企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是当前大家非常关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总的管理体制来看,是采取政企合一还是采取政企分开,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发展商品经济还是发展产品经济,企业是机关附属物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等等,其中有许多理论与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转换现有企业运行机制是关键。要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以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让企业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接受检验,从而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笔者认为,借鉴资本主义股份形式,结合我国国情,摸索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企业股份制经济形式,不失为转换现行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逐步贯彻落实,我省农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开始活起来了。一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的同时并存,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  相似文献   

15.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制度演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生产力,其持续上升的运动,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水平和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社会制度的演进奔不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对立程度而言,依赖于发达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能够自我固化,反而使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出现社会制度的跃升性更替、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制度演进构成社会制度进步的常态.文章通过社会制度更替的演进模型,具体说明了这种跃升的动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扩大企业自主权,缩少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改革物价政策,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但距离改革的目标,即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又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目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仍然属于产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是我国“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所作的各种探索和试验都是紧紧围绕着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的。增强石油企业的活力对加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有赖于我国大型石油企业的深化改革能否取得重要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19.
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年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掌握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企业有了一些活力,因而,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按照改革所提出的自主经营、自负盆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缺乏活力,是当前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20.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和经营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过去我国长期形成的那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既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自主权的局面,又造成在分配上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