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都城迁移的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都城从夏州迁移到灵州 ,最终确立在兴州 ,既是政治形势的需要 ,也是放弃不利的自然条件、选择优越地理环境的结果。由于环境变迁 ,宋初的夏州已深处沙漠 ,加上地震破坏 ,残败不堪。灵州地理条件比夏州好得多 ,夺取灵州后 ,李继迁毅然将都城迁往这里。兴州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仅夏州无法望其项背 ,就连灵州也大为逊色 ,因而 ,都城由夏州迁灵州、再迁兴州 ,就成了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宋初夏州李继迁叛宋,双方围绕多地展开争夺,其中灵州初战影响最大。随着灵州战事推进,陕西路转运司在中央计司与地方州军之间居中调度,负责统筹本路军需物资的预算与筹措等军事财政事务。战时军费亦基本由陕西路支发,如粮秣主要来源于本路二税、屯田、市籴,并主要由本地民户承担运送任务。灵州初战时宋廷之所以在陕西路实施此种有限的财政政策,并导致陕西路转运司“支发尽净”本路财赋亦未能挽救战局,其根源在于朝廷所奉行的对夏军事退缩战略。战后历经仁、神诸朝直至北宋末,中央逐渐主导陕西路军事财政,其战略定位、财政理念、统筹机构和供给模式等体制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并与国家军事财政日益融合为一体,呈现出与灵州初战时不同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灵武县一带,是我国古代塞上历史名城、西北边陲军事重镇——灵州所在地。它自西汉初建置,距今已有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①。唐太宗李世民、肃宗李亨都来过灵州,李亨就是在此(当时称灵武)即皇帝位②。北宋时,西夏李继迁曾攻占灵州并作为临时首都(名西平府)③。后来成吉思汗又攻占灵州④。清康熙皇帝也曾到过这儿。灵州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唐朝在此设朔方节度使⑤,作为节度使治所,成了当时宁夏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灵州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宁夏除固原地区以  相似文献   

4.
文献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入朝,自动献出了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接着,继迁反宋,宋夏交恶,揭开了宋夏关系新的一页。但是,继捧为何要入朝呢?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继迁与宋作战的性质以及宋夏关系的实质。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李继捧以弟承袭李继筠职务,不孚众望,引起了党项统治阶层内部的不满,而继捧又不能解决这一矛盾,于是入朝献地。阅读有关史籍,我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为李继迁辩     
宋太平兴国、咸平年间,在我国西北地区夏州、银州等地,曾经爆发过党项族首领李继迁领导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在斗争中,继迁把党项族各部落逐步联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权,推翻了宋朝在夏、银、灵等州推行民族压迫的统治,为后来建立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王朝奠定了基础。继迁死后,西夏王国追认他为太祖。他是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无愧是我国历史上党项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6.
途经宁夏北部灵州的长安--灵州道,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据西北地区后,唐朝政府连接中外的著名丝绸之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灵州也成为一座国际交通都市,西夏崛起后灵州道停滞.唐肃宗灵州即位,为这条通道的畅通、灵州政治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灵州;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同样在当时灵州境内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乐舞艺术的实物资料;宗教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它不但在当时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东西传播,而且为外来宗教--景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西夏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1979年,我写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籍贯考》(以下简称《籍贯考》)一文。①认为陈玉成祖籍在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清康熙年间迁广东省翁源县,再迁广西平市县,最后移居藤县大黎里。陈玉成生长在大黎里的西岸村,与桂平县寻线村没有关系。陈小波同志不同意上述结论,写了《关于陈玉成的祖籍问题》(以下简称《祖籍问题》)一文。②认为陈玉成祖籍应是桂平县寻线村,后因避祸移居大黎。我拜读了小波同志的文章,感到有许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旭 《阴山学刊》2004,17(4):89-92
灵州在唐宋史中的地位,论者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若从中西交通史中观察唐末宋初的灵州,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灵州是唐末宋初中原王朝同西北诸族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使节往来会聚,俨然国际重镇;同时灵州又是当时最重要的中继贸易地,在东西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占据灵州后,灵州的国际地位和边贸功能削弱,中西交通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其皇家宫苑除京城之内的宫城和元昊宫(避暑宫)外,尚分布于(钅敖)子山麓(今陕西延川县境)、天都山下(今宁夏海原县境)等处,而以京畿的贺兰山区最为著名。但有关文献资料仅片言只语,语焉不详,近些年来通过调查研究,有不少新的发现,本文拟作概略介绍和初步探讨。(一) 北宋咸平五年(1002),西平王李继迁攻取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县城西南),改称  相似文献   

10.
古代灵州形胜扼要,属中原王朝西北边陲重地。11世纪初,李继迁攻占灵州,初创西夏政权,灵州成为西夏前期的统治中心和最稳固的根据地。元昊建制后,灵州又是西夏王朝的腹里和陪都,是直接屏护都城所在地兴州的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离间计疑案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李继迁摆脱了宋朝的统治,开始了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经三代人的努力,近半个世纪的经营,终于在公元1038年建立起与宋、辽鼎立的西夏王朝。元代修史时,未立西夏专史,至清代始有《西夏纪事本末》及《西夏书事》两部专著;京华印书局于1924年又出版了《西夏记》,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引用参考史籍达三百余种。其“考核精详,尤为前人所不及”①。但是,言多语失,这样巨著,难免出现某些缺点和错误。其中记曹玮行使离间计,致李继迁杀掉靺鞨,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2.
西夏后妃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后妃制度是西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鲜有研究者注目,几乎成为西夏史研究范围中的一个空白点。本拟就西夏国主后妃的婚姻、丧典、崇尚佛教、后妃专权以及后妃舆服等制度,作一考述。由于西夏有关后妃方面史料的缺乏,当今专家学者可资借鉴参阅的文章很少,因此在对上述问题考述时,不妥及错误之处定多,敬请方家指正。一、后妃婚姻制度西夏李继迁於宋太宗雍熙二年诱杀宋夏州巡检曹光实,占据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后,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蒙古职积石州,夏末主(日见))出降,被杀,夏亡止,凡十二代。这些西夏  相似文献   

13.
楚灵王迁国移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灵王在位期间(公元前541——前529年)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国移民。本文拟对这三次迁移活动作一综合考察。为了讨论的方便,现将有关文献抄录于首。《左传》昭公四年(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 “遂以诸侯灭赖。……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左传》昭公九年: “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城,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  相似文献   

14.
西夏盐州境有乌、白二池,盛产青白盐,“味胜解池所出,而生产无穷,”是西夏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因而自公元982年李继迁起事至公元1043年元昊与宋议和,六十余年间,青盐贸易一直是宋、夏外交上重要议题之一。北宋朝中虽有两派互相对立的意见,但禁止西夏青盐内销的主张始终占据上风,西夏对宋输出青盐的如意算盘也就一直没能如愿以偿。唯自清代以来,有些研究西夏史或论及西夏青盐问题的专著和论文,往往认为在西夏德明当政时,宋曾允许西夏青盐输入,这是—个应予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省地名的由来,约有下述十种: (一)用以表示政治意愿或边地安宁的。例如: 1.西宁 自北宋末崇宁三年(1104)改名“西宁州”以来,以后不论称“西宁卫”(明及清初)、“西宁府”、“西宁县”(清雍正三年后)、“西宁市”,均意为“西陲安宁”。而它的前身叫“西平”,其含义与此相似。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时始设西平亭,东汉末建安中设西平郡。  相似文献   

16.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豪强地主、门阀世族兴衰时期,一些世家望族左右朝政,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州傅氏就是这种类型的家族,是一个极有势力的社会集团。灵州傅氏见于史籍的就有52人之多,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将领。通过对灵州傅氏这一重要社会细胞的剖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部首领李德明(公元982—1031年)将本部割据地区的军政中心,由灵州(今吴忠市附近)迁到怀远镇(今银川市老城),并改称之为兴州。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奠定了后来西夏王朝两百年建都兴庆府的基础,扩大和加速了宁夏平原的开发,而且开创了11—12两个世纪以兴庆府为中心的西北各族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新局面,影响深远。这是党项西夏王朝对祖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位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在黄河与浦洛河交汇之处。它是黄河以南九个州中最重要的一个。“河南要地,灵武为根本”。其地形险要,“大河抱流,群山环拱”,“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灵州为宋朝咽喉,“西北要冲”,“西陲巨屏”,其地域辽阔,领回乐一  相似文献   

19.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20.
在元丰四、五年的宋夏战争(即灵州和永乐两役)中,宋军的死者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对宋代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史学论著,特别是战争史专著,在谈到灵州和永乐两役宋军死者人数的时候,引用《宋史·夏国传》和《续通鉴》的记载,说:“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殊不知这些巨大数字很不可靠,误差甚大。 今考《宋会要辑稿· 兵》(以下简称《会要·兵》)八之二八云:“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三○“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戊申”条的记载亦相同。据此,永乐城失陷时,宋军战死的官兵为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再考司马光《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在该城失陷前,宋夏双方进行了城外战。当夏军攻城时,徐禧命曲珍率领城中部分士兵出城御敌,战斗激烈,宋军“偏裨死者数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