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生育率也由自然的生育过程向有控制的生育过程转变,并且这种转变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其自身的客  相似文献   

2.
人口转变类型的概念国际上早已提出,近年来国內发表的文章中也常见到但均系、定性概念,即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个类型。由于没有数量指标概念,不好具体应用,不能分析某一国家人口已转变到何种类型,也不好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人口转变所处的不同类型阶段。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过去的5年,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妇女总和生育率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稳定,实现了到20世纪末把全国总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人口发展经历并且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认识和研究这种转折,探索它的规律性,对于全面地解决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现实的意义。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关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一般认为,可以划分成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和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三种。这三种基本类型,同社会、经济、文  相似文献   

5.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住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新时期做好人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合理发展型转变。 但是近两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5年的  相似文献   

8.
人口目标责任考核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完善和强化人口目  相似文献   

9.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  相似文献   

10.
<正> 新中国成立35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不合理的人口结构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正在经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由高增长向低增长的转变考察人口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全国解放以前,总的说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但不同历史时期增长率差异很大。从公元2年至1947年全国人口由5,959万增加到39.60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1%;而近代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要求更高 ,任务更艰巨”。因此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和解决如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明确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意义及其艰巨性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意义重大。经过多年的努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一样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实现了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一文件的提出,为我国2010年之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总体目标和实施方针。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从我国人  相似文献   

13.
张林 《当代人口》2000,(4):45-46
临安市地处浙西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市),辖区人口近5l万。近20年来,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全市少生12万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进一步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是临安市今后一个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就临安市低生育水平现状、制约因素作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党中央、国…  相似文献   

15.
1954—2005年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兰  汪学华 《西北人口》2008,29(1):98-102
本文从人口增长变动、人口分布、人口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兵团人口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兵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数中,省际人口迁移量大且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转变,出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就业人口趋于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供蛤严重不足。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16.
世界人口终于突破了五十亿大关。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特点、原因和发展趋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我们也试图作些粗浅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回顾人口的变动大体经历四个时期: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人口增长时期;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时期;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时期;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在四个时期中间都会有过渡阶段。目前,从全世界看,正处于第三个时期向第四个时期过渡。一部分国家仍处在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时期,一部分国家则已处在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还有一些国家则处于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古代人口的变动,只能根据推算,但以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人口增长为特点的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和更替水平以下。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以往责任目标考核制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计生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干部基础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后,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传统的考核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  相似文献   

19.
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吉林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少生1000多万人口,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计生家庭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发展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计生卫生部门机构整合后,全省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20.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贵州省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强有力推动下,贵州省遵义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全市少生人口300余万人,创造了社会抚养比较低、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时期,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