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6—1900),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唯美主义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有多方面文学才能,而以戏剧创作成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悲剧创作观念。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莎士比亚电影的摄制和上演,在世界各国热闹非凡。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论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剧本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也从侧面体现莎士比亚的戏剧观。“镜子”说和“对照”原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对古典戏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挑战“三一律”,对后世的戏剧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 1988年4月10日到4月23日在北京上海两地所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活动,标志着我国对于莎士比亚的介绍、翻译、研究工作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我国对莎士比亚开始介绍,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严复在《天演论》里提起过莎士比亚,说他是“万历间英国词曲家,其传作大为各国所传译宝贵也。”后来,林纾翻译了《吟边燕语》,亦即兰姆姐弟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又译述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地位的确立与其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继承紧密关联,西方文学传统为莎士比亚戏剧提供了生发、成长和繁衍的土壤:古希腊罗马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得以借鉴和改写;意大利作家的创剧手法被巧妙运用;英国本土作家关注的主题被继续探讨;《圣经》和《编年史》中的素材和史料被广泛选用。莎士比亚戏剧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继承性创作”或“创造性摹仿”,在诗性语言的运用、伪装人物的塑造、批判性的人伦教育、戏剧结构的革新、圆型人物的塑造、启蒙思想的彰显、自由意志命运观的演绎诸方面成就斐然,为推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确立了它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明代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颗稀世明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西洋戏剧史上的一件罕世瑰宝。汤显祖(1550-1616)和莎士比亚(1564-1616)生辰仅相差十四年,而死于同一年。两位才华横溢的戏剧家,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不仅都致力于戏剧,而且都是久负盛名的诗人。汤显祖的诗集《红泉逸草》,以文彩绚烂多姿,感情宛转缠绵而名闻中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则以音韵优美动听,感情热烈奔放而风行欧美。自然,他们的主要成就都不在于诗文,而在于美不胜收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以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而驰名欧美,成为英国戏剧界的  相似文献   

10.
<正>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就戏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 ,却属于下层文化范畴 ,戏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演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莎士比亚本人的命运和他被后世所公认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然而 ,莎士比亚戏剧的形成和发展 ,是文艺复兴革命的结果 ,又是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最根本改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约100万词的莎士比亚戏剧语料库(Shakespearean Play Corpus),以下简称SPC)为基础,借助计量语言学的有关方法,对莎士比亚戏剧词汇的量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为:莎士比亚戏剧的篇际词汇增长模式和一次频词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有人作如是说:莎士比亚研究和莎士比亚评论,是“国际学术奥林匹克活动”。话虽说得夸张了些,但是莎士比亚作品的艰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初为英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现在越来越令普通读者难于深刻理解其艺术真谛了。何况是在异国他乡,莎士比亚就更是学者书斋里的研究对象。莎剧成为戏剧、戏曲舞台上高、精、尖的典范,被作为戏剧教学的范本,成为“阳春白雪”的代名词了。因此承担起普及莎士比亚的任务,就成了所有热爱莎士比亚的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莎士比亚戏剧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全人  相似文献   

14.
阿·尼可尔(1894—1976)是英国莎学权威,历任英美名牌大学教授、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多年,著作等身,其名著之一《西欧戏剧理论》由徐士瑚教授译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出版。其另一部名著《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也由徐教授译出,现从其第一章《论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择录重要部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而近松门左卫门则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仔细比较这两位东方的戏剧大师,会发现他们不但有着与莎士比亚相似的生活经历,而且还都为两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堪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艺复兴相媲美的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的考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考证莎士比亚在中国最早传入的确切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考察和认知莎士比亚最初被引入中国时中西文化在近代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语境。学界过往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之研究,通常将发端时间确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地点锁定在广州和上海。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哈丽特·洛就在其旅澳日记中记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澳门的演出情况,并且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图书馆在当时的馆藏莎士比亚戏剧和传阅情况。这些史料不仅确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引入始于19世纪早期的澳门,而且揭示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被称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悲剧创作的思想蕴涵极其丰富。本文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深层次挖掘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活动在一种有利的经济环境中获得了发展。分析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经济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其宏观戏剧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则、经济投入主体,和微观戏剧世界里的观众群体、剧团经营,以及剧作家的自我经营,是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参考要素。戏剧作为一种经济消耗较大的社会上层建筑,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要对莎士比亚戏剧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时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