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开始了中国各族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务。然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试就湘西土家、苗、自、回、汉等族人民参加的这场民族斗争作一粗浅论述。 1 湘西各族人民在后方的反蒋抗日民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迫迁  相似文献   

2.
苏希胜 《中华魂》2012,(15):54-55
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万里长征,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国民党蒋介石顽固推行“攘外必须安内”的反动政策,疯狂“围剿”红军和屠杀根据地革命人民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为何从妥协退让转变为御侮抵抗?过去,对其外部原因论述比较充分,主要强调一个“逼”字,由于人民群众逼,中国共产党逼,日本帝国主义在逼,终于把国民党逼上了抗日的道路。这是事实,但不全面。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有其内在条件和主观因素。这是对其政策转变起决定作用的,是被逼抗日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当日本侵略者的军队进攻天津时,驻防在天津南马厂的国民党二十九军的爱国将士进行了抵抗。蒋介石卖国求荣,实行不抵抗政策,强令二十九军撤离华北。因而助长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津浦铁路及沿线城镇,国民党地方军阀势力和政府官员望风而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时,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民族独立的大旗,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战争妥协动摇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了抗战的主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提出要全国人民“忍怒含愤,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要求中国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蒋介石政府甚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置大敌当前于不顾,一意孤行热衷于内战。这样,开展民族战争、抗击日本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31年9月20日和30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  相似文献   

6.
宁都起义是我党领导的、我军历史上一次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热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增强根据地军民革命胜利的信心,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次起义,之所以能在我党还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在革命力重还十分弱小、而且处于反动派四面“围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团结争取中间党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自卫战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中间党派在团结抗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中间党派主要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日帝侵略和围剿红军的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掀起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我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东北军,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响应这一号召,于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努力下,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在国民党中获得了广泛的赞同。从国民党三中全会起,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是,怎样具体实现合作并未获得解决。1937年1月至9月,国共两党代表举行一系列谈判,我党曾提出建立民族联盟及实行党内合作两种形式,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都不同意,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隆隆的炮声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其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又有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其间.国民党政策在这两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十四年抗战中,国民党对日、对中共政策的变迁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日关系、国共关系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蒋介石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剧的侵略,始终采取不抵抗主义。究其原因,论者多从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每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必然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于他的世界观之中;而其所制定、推行的政策又必然源出和受制于他的世界观。只有深刻地剖析了“七七事变”前蒋介石世界观中所存在着的严重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方能说明为什么蒋介石政府长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对此,史学界同仁们却鲜有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战斗,打败了骄横一时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妄图灭亡中国,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动员和组织人民,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它的建立,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随后,日军又向关内发起进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促进者的中国共产党,积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努力。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严重时刻,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它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投入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内蒙古的年代,无论是东部兴安四省,还是西部伪蒙疆地域,蒙古族各阶层的抗日活动此起彼伏。1932年,东北沦亡一周年时,中共内蒙古特委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发表《告蒙汉劳动群众书》,反对日本侵略者进攻热河,并决定成立…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民族关系也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动,并具有前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寇,赴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思想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皇姑屯事件至1937年初被囚禁的十年中,张学良将军有三大历史功绩:东北易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联共抗日,促成了西北“三位一体”;发动西安事变,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1 1928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奉系军阀张作霖,期望由此引起东北内乱,以便趁火打劫。当时的东北,矛盾错综复杂,斗争异常激烈,张学良何去何从? 日本待张学良就职后,又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多次向张施加压力,一面声称“张将军如果有雄心远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妄图挟持东北独立。一面又威胁:如果张将军要归服国民党,俯首称臣,“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极力阻挠中国统一,英美帝国主义眼看富庶辽阔的东北将由日本独占,不甘心,也积极活动,以图插足其间。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承担的正面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另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解放区战场。这两个战场体现了国共合作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战的硕果,其中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功绩。本文就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作一简要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群众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标语口号在社会中大量涌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从各自的方针政策出发,在抗战初期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抗日口号,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政治、经济、军事动员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共两党提出的口号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从而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团体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这场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就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抵抗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投降活动从未停止,对神圣的民族抗战产生了极为消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下,我国史学界极少数同志,只讲国民党如何抗日,而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对日妥协投降活动则避而不谈。我们认为,在充分肯定国民党抗战业绩的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搞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投降活动及其产生的恶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价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大举增援,并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但国民党统治集团,在  相似文献   

20.
1933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国东北全境,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孙永勤领导热河省兴隆县(今属河北)黄花川农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长城內外,同日伪军作战二百佘次,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