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文明、社会资本是目前国内外探讨的两个前沿性理论问题,其中政治与文明的结合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价值诉求,而社会与资本的结合是现代公民社会运转的必然,二者是考察当下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两个视角。文章试图利用国家-社会-公民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关系,认为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是动态依存的,而二者依存的动力机制是提升公民资格,其中主要在于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公共精神、培植公民品德,因此,政治文明、社会资本和公民资格的有机结合是理顺现代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个体三层次关系的介质,也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正在构建。民间公益服务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职责,SWOT框架清晰的分析了民间公益服务组织的处境,机遇与风险并存。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进而走向公民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互惠、合作三种路径模式的功效耦合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5,(1):246-251
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王绍光撰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只有一字之差,但两种思路提供的是看待社会的不同视角与不同评判标准。公民社会的视角是聚焦社会的一小部分,即据说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愿性、民间性、  相似文献   

4.
政策执行是由社会建构,所以政策执行的关键应聚焦在社会领域.政策的自组织执行有助于公民反思理性的积累、社会资本的传递、公民社会的培育,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促进社会的政策认同、培育社会主体公共理性精神、发展民间组织,构建社会互信和创建具有激励效应的学习机制是实现政策自组织执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资本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全军 《江汉论坛》2005,(8):134-138
社会资本与治理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的出现为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从关系上看,两者相互关联,治理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的社会资本为前提,社会资本的发展也受到治理水平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存量和结构都还存在缺陷,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显然还有诸多现实的困难。所以,抓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契机,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社会资本积极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发展,逐步培育起公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和互信的价值观,既是建构治理型公共管理模式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社会资本与治理良性互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湘莲 《学术界》2007,(3):87-91
社会资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这也使得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有了广泛的结合。公民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以及信任和宽容精神,既是当代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公民社会,落实公民权利,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区治理的本质与社会资本的内涵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关联。社区治理的发展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基础,来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研究社区治理问题,要求我们引入新的分析视角和范畴,将作为民间参与网络和互惠信任关系的“社会资本”引进对社区治理的分析,着眼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影  于芳 《北方论丛》2006,(2):152-156
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公民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合作、信任、互惠等无不与社会资本理论相契合,公民社会是社会资本得到滋养和发展的温床。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因此需要大力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形成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的局面,从而提升我国社会资本的存量。  相似文献   

9.
何增科 《文史哲》2005,(5):20-21
所谓全球公民社会,是指世界各国的公民们为了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民行为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所形成的跨国公共社会领域,其主体是全球公民社会组织(CSOs),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和其他跨国民间力量①。全球公民社会(G lobal的civil society)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与之相比,全球公民社会的历史则要长得多。但全球公民社会的数量、活动和影响的迅速增加,则是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十多年来的新现象,“全球结社革命”(莱斯特·萨拉蒙语)的时代正在不…  相似文献   

10.
刘兰华 《兰州学刊》2014,(11):157-163
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中呈现出专业水平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专有性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作者认为,解决这类组织人力资源困境的关键是构建从业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并进行资格认证,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措施,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招募和管理从业人员,提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职业化与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是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基础。社会资本在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社会资本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维系与繁荣,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的研究是对以往公民社会研究中忽视"文化因素"这一偏差的一种纠正,无疑将开拓公民社会研究的视野,推进公民社会的研究与理论建构,同时也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之一。我国社团的发展与社会资本存在着结构性的制约与依存关系,社团是社会资本的孕育场,因此,社团的发展也是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投资方式。目前,我国社团的发展环境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对社会资本的建构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要大力培育我国的社团,推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促进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最终促成我国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与当代公民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概念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被用以分析社会交往、政治活动、经济组织等各个方面。本文指出社会资本的基础是社会信任 ,它可以成为构建当代公民文化的基石 ,通过营造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 ,就能够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建构网络治理的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海燕 《理论界》2008,(5):14-15
网络治理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的目标下,建立政府与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及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建构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就是信任、互惠和合作,因此,网络治理的本质与社会资本的内涵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土壤上培育出来的社会资本现状后,提出应重建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公民参与网络以及公民团体,从而形成有效的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概念和思想引入政治与行政学以来,人们给予了高度关注.文章在简述其思想后指出,政府与民间社会资本影响着地方行政行为,其突出表现是现实行政行为与政策、制度规定之间存在偏离现象.矫正这种偏离的对策依赖党纪和制度、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是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等基本特征的组织。社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不同于政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不同于政治协商和经济协商,是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组织协商必须遵循还权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开、法治、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组织协商的建设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要转换研究视角,实现宏大目标到个案的转变、价值层面向问题层面的转变、理论层面向经验层面的转变。要去政治化思维,还社会组织及其协商的本性。要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协商组织形式,加强法治建设,对社会组织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17.
张翼  丁建定 《兰州学刊》2011,(9):116-120,127
广义上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具有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等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要求、与弱势群体的密切联系、各国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我国非营利组织所面对的发展空间及实践活动显示了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低保工作的理论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支持、实物支援、技能培训、项目支持等多重渠道,更好地为城市低保家庭提供救助。  相似文献   

18.
对目前中国来说,公民社会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真正实现普遍的、有序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也是构建基层和谐社区(共同体)的本质体现.然而,目前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瓶颈问题:"利益表达、社会参与"的总目标发展不清晰、发展空间有限、缺乏规范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等等,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合理让渡空间,民间社会组织自身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明确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上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实现社区自治,从而实现自然地理状态下的"小区"向社会人文状态下的"社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期编发的《现代社会需要“第三部门”》一文,提出了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的因素,因而非常需要“第三部门”,即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可以配合政府和市场进行社会管理,发挥其重要作用。由此想到在当前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营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要重视和培育这种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现在已有的社会团体组织,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实际,我们国家的各种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够充分,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实现民众意愿、保护民众权益、由民众自发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可以有效弥补新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失灵"的困境,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有着各级政府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和加强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和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需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