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关西八卫和裕固族的关系(一)关西八卫情况:自明朝洪武年始,明代统治者在嘉峪关与哈密之间的一带地方,先后设立了八个卫,即赤斤蒙古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沙州卫、罕东卫、罕东左卫和哈密卫。就八卫的部族来说,哈密卫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原来哈密王国的居民,由三种部族构成:“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刺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种类不贵。彼此顽抗”。(明《马文升兴复哈密国王记》)“其民三种杂居,而缠为土著”。(《新疆图志》卷二)  相似文献   

2.
元代入滇的畏兀儿人,属于西州回鹘,即高昌畏兀儿人。据《元史》记载,自公元1209年开始,高昌畏兀儿人归附蒙古王朝,从征花刺子模及西域回回诸国,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征灭南宋,最后留戍吐蕃及襄阳等地。高昌畏兀儿人进入云南,主要是从忽必烈及其统帅兀良合台,于宪宗三年(1253年)平大理后开始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又进来很多。畏兀儿人在世祖至元初曾参与征伐交趾、占城和缅国的战役,据《元史·世祖本纪》及《元史·外夷二》安南条说:当时交趾及占城叛服不常,曾  相似文献   

3.
回回民族(以下简称回回)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考回回一称的历史:回回为国名。宋时即于中亚立国。据《辽史》载:“耶律大石率众西行,所历诸部有畏兀儿城及回回大食部”。 回回一称,实始于辽,当时契丹人对于穆斯林已有此称。《辽史卷三·天祚本纪》谓:当耶律大石西迁之后,即建国于毛维兰纳尔地区和塔拉斯河、楚河流域。这里也就是别于高昌回鹘的葱岭西回鹘。葱岭西回鹘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称为回回教。回回实为回鹘之音转,由此意引申为“回回国”、“回回寺”。  相似文献   

4.
《饮膳正要》是蒙元宫廷饮食谱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透视元代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的饮食习惯 ,及其对中原汉地的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走向 ,并着重对必思答、莳萝、哈昔泥、马思答吉等不明名物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5.
唐元时代中国的伊朗语文与波斯语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古代中国的伊朗语文的波斯语文教学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伊朗之间的文化交流史。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现存的两份唐代的中古波斯语文献中的语言混杂现象,从中找出唐代入华的伊朗移民团体中的伊朗语文教学活动的痕迹。论文第二部分讨论了《黑鞑事略》中有关“回回文”的记载,指出这里的“回回文”应该是畏兀儿文,与波斯文无涉,纠正了作者本人在另一篇论文中的错误。作者讨论了元代“回回国子监”内回回文字和亦思替非文字的教学情况,提出陶宗仪《书史会要》中收录的回回字母,可能与元代回回国子学或回回国子监的教材有一定关系。本文还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邵循正先生关于亦思替非文字是阿拉伯文的假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明史·西域传》中有名“牙兰”者,原为土鲁番攻守哈密的主将,后投归明王朝,徙居肃州塞内。研究“牙兰”氏,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古代回纥王室氏族“药罗葛”的历史迁徙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一、“牙兰”、“伊兰”、“牙木兰”为同音异译《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明会要》记作“伊兰”,并且作了注释:“旧作牙兰”。说明“牙兰”和“伊兰”为同音异译。《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未》在成化、弘  相似文献   

7.
“委兀儿”,即“畏兀儿”,是元、明时期汉文史料中刘Uyqur(维吾尔)这一族名的音译写法。《委兀儿译语》是明代编纂的一部汉语、维吾尔语对照的分类词汇,它收入一本名为《译语》的书中。《译语》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书号为15161,书长29.5cm,宽18cm,青丝拦19.5cm×13.3cm,中缝上用墨书“译语”,下书页数,并有“贞节堂袁氏钞本”的印记。全书81页。1—23页为蒙古八思巴字,24—26页为八思巴字、汉  相似文献   

8.
我院回族研究所和兰州穆斯林教育基金会合编的研究我国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大型学术论文集《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最近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辑共约30万字。华涛的《穆斯林哈剌鲁人、阿儿浑人早期史研究》一文探讨了中亚突厥语部族伊斯兰化开始的原因;杨志玖的《元代的回回人》概述了元代回回人的东来及分布、政治地位、经济力量、文化贡献、宗教生活等问题;陈得芝的《元代回回人史事杂谈》就回回户籍、“于阗人”的概念、赛典赤赡思丁事迹补、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作了细致的考证和补遗;邱树森的《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根据中外史料考定赡思丁之父苦马鲁丁是赛  相似文献   

9.
高昌馆是明王朝为担任外事和国内边疆民族事务翻译工作而建立的“四夷馆”(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四译馆”)中的一个馆。据清代江蘩在《四译馆馆则》一书所载,高昌馆翻译和保管的文书,有下列一些地区的:“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鲁陈、亦力把力、黑娄”等地。书中又写道:“正统以后,有哈喇火州畏吾儿、哈失哈儿、高昌归化寺等处皆来贡,其地东至哈密,西连亦力把力,南抵于阗,北接瓦刺,东南至肃州……。”安定、阿  相似文献   

10.
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在蒙元时期较早归顺成吉思汗并与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蒙古统治者在畏兀儿地区建立机构管理和控制畏兀儿地区.由于西北藩王的叛乱迫使畏兀儿人内迁,畏兀儿亦都护也迁居永昌堡.亦都护谱系的变化反映了元廷政局的变化.由撒连的斤、火赤哈儿之死到帖睦儿补化、太平奴之死,无不反映了元廷局势的变动对亦都护家族的影响.内迁之后,畏兀儿亦都护变成了元廷丧失原来领地的特殊大臣.  相似文献   

11.
公元920年,契丹王国的创始人耶律阿保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大字的文字体系。数年之后(可能是公元925年),又发明了新文字体系“小字”。“小字”的发明在元朝史学家所修的《辽史》一书关于畏兀儿使团访问契丹国一节中提到过。直到今天,人们还普遍认为“小字”代表一种依字母顺序排列的文字体系。这和突厥用古代北欧式的文字体系(其畏兀儿后裔也使用这种文字形式)或摩尼教、佛教或基督教维吾尔人所袭用的闪米特字母是一样的。然而,人们从来也没有发现这样的契丹文字。一些在汉文和藏文中出现的契丹字符或文献被  相似文献   

12.
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字母(又称畏兀字)创制的,故称“回鹘蒙文”。蒙古何时借用回鹘文创制回鹘蒙文?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被认为具有可靠依据的一种意见认为,蒙古自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俘获塔塔统阿开始借用回鹘文记录蒙古语而创制回鹘蒙文。其依据为《元史·塔塔统阿传》一段记载,即:“塔塔统阿,畏兀人也。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易夂)可汗尊之为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坏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易夂)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蒙古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可以说明它与毗邻民族文化早已有所交往。在前后共约三四百年(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时间中,属于突厥语族的畏兀儿人也充当过文化媒介角色。畏吾儿文化人和文学家哺育了十三世纪的蒙古文字和文学。畏兀儿文字作为一种得手的巩固与积累的工具,曾服务于蒙古语言——从成吉思汗义子失吉忽秃忽的断事文书到Д·纳楚克道尔吉的诗作,从失传的史籍《金册》到人民蒙古三十年代的新书。至今,蒙古语中还  相似文献   

14.
一、9世纪中回鹘西迁以前西部回鹘居住新疆的历史 “维吾尔”(Uyqhur)一词初为回纥人的自称,其意为“联合”或“协助”①,后来汉人音译为回纥或回鹘。汉文史书中的同音异译较早,《魏书》最早提出了“袁纥”(意为十姓回纥);《隋书》写作“韦纥”、“乌护”或“乌纥”;新、旧《唐书》则写作“回纥”、“回鹘”。唐贞元四年(778年)以后,历经五代及宋、辽、金等朝代,都一直称为“回鹘”;元明两代写法较多,主要有“畏吾”、“畏兀”、“畏兀儿”等。至于民族文字,最早的突厥文碑铭,如8至9世纪中所立的记东突厥汗国的《暾欲谷碑》、《阙特勒碑》、《突厥毗伽可汗碑》和回纥汗国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中,常有“乌护”或“回纥”与“乌护”并举之处。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天山一带称乌护,阿尔泰山一带称乌纥,漠  相似文献   

15.
十、扎兀惕忽里何义?《元朝秘史》卷四记载,成吉思汗与克烈国部首领脱斡邻勒配合金国战胜塔塔儿,金烈丞相完颜襄(即王京)“与太祖扎兀惕忽里的名分。”扎兀惕忽里一词的意义,解释不一。李文田《元朝秘史注》释为“部长也”。符拉基米尔索夫《成吉思汗传》(余元庵译注本)作“前锋司令官”。王国维释为“西夫长”(见《圣武亲征录校注》)。  相似文献   

16.
畏兀儿文化与蒙古汗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建了规模空前的游牧国家——蒙古汗国。自此时起直到公元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北归朔漠,正是蒙古民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飞跃发展的历史时期。早在蒙古兴起以前,畏兀儿已在天山南北一带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学界称之为“别失八里——哈刺和卓文明”。蒙古初兴的蒙古汗国时期,从外部输入的主要是畏兀儿文化,这对于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本文对此试作探讨,以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的汇集交融是促成中华民族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十四世纪,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廷的兴起,今新疆各地打破了蒙古人统治畏兀儿(今作维吾尔)的局面,元代中叶以来出现的各封建割据“地面”之间的力量在重新组合,蒙维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了撒里畏兀儿的东迁,促使一部分蒙古人和畏兀儿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研究元末明初蒙维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居住于中国沿海城镇中的以穆斯林为主的外国侨民聚居区称为“蕃坊” ,政府设“蕃坊司” ,任命坊长“自治其徒”。元代大批域外穆斯林进入中国 ,政府设“回回哈的司” ,由哈的大师管理回回人的刑名、户婚、钱粮、词讼等事务。但元代史书关于“回回哈的司”的记载很少。 1 983- 1 984年在元亦集乃路治所黑城遗址发现了一批元代文书 ,其中三份文书涉及“回回哈的司” ,可以证明该机构在元代几经行废 ,但在元后期各地已经恢复 ,哈的大师的职权照旧 ;哈的司多设于礼拜寺中 ,说明“回回哈的司”是唐宋“蕃坊”向明清“教坊”转化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最近承北京图书馆民族组王梅堂先生见寄《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度第3期,喜阅苏北海先生《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一文,对维族汉译名称,从历史上,广证博引,论述翔实,使笔者受益匪浅。关于维吾尔汉译名称,诚如苏君所述,见诸史册者有回纥、回鹘、畏吾儿、畏兀儿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畏兀儿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新疆、中亚等地畏兀儿人的界定,以及对各区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蒙元时代的畏兀儿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以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和异彩纷呈的内迁文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