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代广东通事及其角色特征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代通事最初是随葡萄牙人16世纪东来广东澳门后才出现的,持续到18世纪上半叶。之后至19世纪上半叶,由于英国人的对华交往后来者居上以及英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中国的英语翻译开始替代澳门葡语翻译以及拉丁教义图书和科学文化图书的翻译;而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首先流传于当时中西贸易口岸——广东地区,开埠后才被广东通事带到上海一带。本文重点分析“广东通事”的角色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出近代中西交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盛行于我国清代通商口岸为涉外商贸服务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就其词源及辞书释义、形成及用途、教学及读本内容、使用者的职业等而言,就是我国早期的商务英语。CPE产生于早期中西商贸语言接触和语言混合,经历了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两个主要发展阶段,是近代中外商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商贸通用语、混合语和有限的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3.
在对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研究中,"通事"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交流媒介不可忽视.这些在16世纪至19世纪初担当广东沿海中外贸易和交涉事务的翻译人员有的来自民间,有的为官方指派.他们与后来同文馆、广方言馆科班毕业的"翻译官"不只是表面上称呼的不同,更反映出其时位居高官的朝廷大员是在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下开始学洋语的:由藐视"番人"、"鬼话"到被迫学洋语,识洋务,从对"通事"的不信任到对"翻译官"的竭力培养.同一个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历的这种"自下到上"的巨大转变,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值得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与“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近代以来上海都市公共领域的产生及其市民的交往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交往理性”的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一、港口瓶颈难以突破上海发展受到制约中央对上海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而上海今后要想成为三个中心(经济、金融、商贸),其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先成为航运中心,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无论是近代上海的崛起,还是战后香港、新加坡的腾飞,都...  相似文献   

6.
扶轮社是国际商业精英组织,1919—1952年中国大陆先后成立了32个扶轮社。上海扶轮社是近代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扶轮社,也是组织最健全、社务最繁忙的一个社,参加者主要是上海的一批商业精英人士。社员每周定期聚会,进行联谊活动,广泛开展各项慈善服务事业。上海扶轮社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对民国时期上海的商界沟通、社会经济发展、中外交流以及社会公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报刊作为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历来受到中外各阶级的重视。上海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主要发源地,其产生发展与兴盛不仅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西学东渐之风紧密相联,而且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时代脉搏。本文谨就近代上海资产阶级报刊与中国近代革命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略作述论。  相似文献   

8.
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中国碉楼一个非常独特的类型,更是近代中外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交流的历史见证,表现出这种交流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民众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开平碉楼审视了近代五邑侨乡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分析了交流的机制,并初步评介了它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16-19世纪的三百年间,澳门在近代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过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块特殊的“飞地”,清朝政府从未放弃澳门主权,葡萄牙政府对澳门进行局部的、有限的管治.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给世界各国的冒险家提供了大大小小的生存机会.以船民、通事、工匠、仆人为代表的历史小人物,利用澳门这个舞台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依靠日益繁盛的中外贸易谋生,熟练掌握和传播西洋文明的知识,甚至得到出洋的机会.这类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往往比读书人更具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更早走出中国和开眼看世界,对澳门乃至中国历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1.
吴静 《东方论坛》2004,(3):42-47
30年代的上海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确立了在中国的中心地位 ,各种充足的文化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催生出一份当时最具现代特质的先锋文学刊物———《现代》 ,使得该刊从多元化、商业化、开放化的文化母体中汲取养分 ,滋润和影响了它的整个生命流程 ,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编辑风格及文化景观。它为现代文学的各种样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园地 ,以开放姿态打开了一个与世界文学连接的窗口 ,并在文化市场体制下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园地。《现代》杂志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任何时期的个人主义都不是西方原本的个人主义,而是我们理解的个人主义。中国近代个人主义话语内在的紧张根源于中国传统国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冲突,而中国现代个人主义话语的内在紧张则根源于西方个人主义本身的矛盾。我们既不能从汉语语源的角度,也不能从英语语源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中国现代个人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3.
在1933年的"国货年"中,《申报》"申报国货周刊"阐释了国货质量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国货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申报》的有关文章反映了舆论界及民众振兴民族经济的热情与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 ,施蛰存以《现代》杂志为阵地 ,集中推出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派色彩的诗歌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依据佛山祖庙灵应祠内陈列的明清及现代文物的种类和特征,在陈列展示中如何利用古建筑的固有格局来展示文物,以形成其自我风格是古建筑文物陈列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铁路与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的兴衰(1905-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华北内陆地区涌现了数量众多的工商业市镇,其发展则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近代以来,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以1905—1937年间驻马店、漯河、道口、清化、周村等重要市镇为例,通过考察铁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阐明铁路对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发展及华北区域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鸦片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探索、论争中不断嬗变的一百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制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全面推到科学、成熟阶段。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知识阶层文化观的嬗变历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都十分关注语言的意义问题,本文依次考察了古希腊、中世纪、近现代的哲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的探讨,阐述了意义理论由语词意义—语句意义—语境考察—言语行为的发展之路,证明了逻辑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陈鸿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和作家。其《庐州同食馆记》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首先,它提供了一组合肥的地方史知识,如唐朝时合肥的城池、庐州的“郡道”以及“郡米”的漕运情况,尤其是关于“同食馆”的记载非常珍贵;其次,它反映了中唐社会藩镇跋扈、作乱及其对合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位年轻而伟大的编辑,都成功地使他们的刊物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爱,并基本上主宰了当时的文坛。这成功除了他们的雄心朝气与才识博学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客观环境也是重要的原因。但也正是这客观的环境却使得他们在编辑刊物时留下了许多的困惑和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