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所有书本的、网络的“状元录”“状元谱”类文献均遗漏了大夏状元。其实大夏政权在称帝至灭亡的9年内成功举行过两次进士举,产生了两名状元:董崇璧(或作董璧、崇璧)、庞百里。  相似文献   

2.
古籍中乐史的状元地位并不明确,早期相关记载即有矛盾。近年的相关著作或将乐史和邱旭遗漏,或将两人都列为状元。从乐史的应试能力及日后所体现的文才、业绩与影响可以看出,乐史不仅是该科状元,而且是五代不可多得的名状元。  相似文献   

3.
清华北大 华山论剑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对清华计算机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清华、北大“抢走”130名高分考生,在广东、江苏、湖南等许多省,因生源较往年普遍看好,两校纷纷临时增招扩招。  相似文献   

4.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状元辈出与苏州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自古以来,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她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人文荟萃。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章事业,震耀前后”。在封建社会,其明显标志就是状元辈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科举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1300多年中,大约出文武状元800名,而唐以前还没有状元名称,唐至明清时代出的状元最多。据《清秘闻》、《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等书记载,清朝自顺治三年(1646)开科举,到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258年间,全国共出状元114人。按地区分布,依次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广西…  相似文献   

6.
“状元策”和“状元”一样,其源可溯至唐、汉或更早。“策”作为典型的“官人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许多特殊性质和意义,一直在古代官人制度中居突出而稳定的地位。“状元策”作为古代“官人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最出色”的,它的理论意义可以从“状元策与科举”中予以体认;它的实际功能,可以从“状元策在当时”中得到认识;它的现代价值可以从“状元策在今天”中获得理解。它的庞大阵容和丰厚蕴藏及其多方面意义,都提示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无用”部分而被冷漠不顾,而应像对待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当作重要对象之一予以整理、研究、扬弃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  相似文献   

8.
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唐代玄奘原著,季羡林等整理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1989、1995年重印。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高僧。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他从印度归国后,应唐太宗的要求而撰述的一部名著。在这部书中,玄奘根据他...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的《陈母教子》是写相府门第的陈母“训子攻书”、“求官应举”的故事。陈母有三子一女,她要三个儿子都考中状元,博取紫授金章,以光宗耀祖。为了激励三个儿子进取,未等儿子们入试就造好了状元堂。适逢举场从三年一度改为一年一开,大儿陈良资、二儿陈良叟都依次在两年里考中了状元,攀蟾折桂,换上了紫袍。  相似文献   

10.
周立德  南溪 《新少年》2023,(6):26-27
<正>全国高考在每年六月举行,辽宁中考通常也在每年六月进行,六月可以说是“考试月”。那同学们知道古代都是怎么考试的吗?有哪些文化常识和考试相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考试那些事。老师,我听说过状元。第一名就是状元,对吧?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哟,殿试的第一名才能叫状元。那啥叫殿试呢?就是到皇帝宫殿那儿参加的考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的前三名都有专属名字,第三名叫探花,第二名叫榜眼,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鼎甲”。  相似文献   

11.
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竟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署唐人刘肃撰的书籍,今传世者有<唐世说新语>和"<大唐新语>"两种,但二者内容相同,显是同书异名.那么,此书之原名是<唐世说新语>抑或是<大唐新语>?迄今为止,一般均认为<唐世说新语>为<大唐新语>的异名.但是,经笔者考察论证,现所存显然是<唐世说新语>,而<唐世说新语>实是明人伪造的一部书,并非刘肃原撰的<大唐新语>.  相似文献   

13.
10月中旬,云梦县10名状元和50名致富明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获得了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大红状元匾牌和致富明星证书。10名状元有实行规模经营,坚持科学种田,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粮状元余忠想;有推行高效农业,实行立体种植,亩平收入超万元的种菜状元龙德明;有  相似文献   

14.
正状元小学地处素有"状元之乡"的德州市武城县状元湖畔,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就是武城人,有据可证的武城籍状元就有16位之多。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状元文化底蕴和一份独享其荣的人文资源。深度挖掘当地的状元文化,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人文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不仅有利于状元小学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  相似文献   

15.
《宋代登科总录》收录了大量宋代状元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除118 位文科状元外,宋代还诞生了72位武科状元、12位贡士及第状元. 宋代文状元有近八成来自于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与唐代形成极大反差,折射出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 宋代武科状元仕途不显,而文科状元中近六成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宰执与侍从官等重要职务,这既是国家“右文”政策导向的结果,也验证了科举取士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7.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撰写成书,记述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于其特殊的语体形式(即有对国家部分的客观记述,又有对传说部分的生动描写),它为我们研究唐初时期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从称数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通过定量定性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大唐西域记》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戴学群 《老友》2012,(10):57
"独占鳌头"是明清科举考试对高中状元的美称。因状元才有资格站在皇宫前刻有巨鳌头形浮雕的石阶上迎接皇帝亲自颁发的殿试金榜,故把中了状元称作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7,(8):4-13
立志求法 根据玄奘的旅程见闻《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玄奘西行到达印度的大致路线:从大唐边境城市凉州过玉门关后,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北缘,也就是天山山脉的山脚下一路向西。这个线路大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北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不同的篇章结构方式与语体表达具有密切联系;语体对动相补语“已”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