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个网状模式。人们在接收或者发布信息的时候,并不只是运用单一的传播方式,而可能同时在使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方式,甚至大众传播方式。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就像一张张动态的网,将人类生活笼罩于其中。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不同的人编织和利用传播网络的能力是不同的,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种传播网络的个人或者组织才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因而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2.
盖奥尔格-齐美尔是德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位另类大师,他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对立观点中开辟出一条新路,把社会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得以可能形成。这样他就把研究社会的目光投注到人际交往层次上来了。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通过他对社会的定义,距离、数字对人际交往的微妙作用,货币与感激的分析,人的感官传播,以及由人们之间的交往形成的人际网络等等虽散却精辟的思想,来探寻他对后来美国的符号互动论的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给人际传播研究所带来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的"多渠道"特性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传播需求。大学生在网上参与各种传播活动,从 总体看对其成长有正面价值,但也可能带来局部的负面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影响, 传播学界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传播的规律性研究,并加大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特殊性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形成了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空间———虚拟社区。人们在其中依靠化名的身份建立起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虚拟社区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控制实验和观察的实证方法检验网络条件下流言传播的群体动力效应,表明网络流言传播在一定的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会出现明显的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不仅会使流言在强度和广度上扩大,而且证实了网络流言与人际传播一样,其传播也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在对实验和观察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流言传播的群体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7.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网络传播速度快,并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但是,由于它的高速,加之网络把关人的不健全,在网络中各种形式的传播也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前一段时间从互联网上兴起的抢盐事件就给人们造成极大的恐慌。本文从此事件人手,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过程,探究网络传播的原因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互联网SNS构建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SNS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本文从SNS人际传播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NS人际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问题隐忧,并提出SNS网络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脱离了人际网络的卫生运动无法真正实现健康促进,人际间传播行为对卫生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影响。文章在收集国外关于人际健康传播与卫生运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跨度、国家分布、卫生运动主题分布三方面,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概貌;利用内容分析法,从人际传播的理论渊源、传播行为分类、触发因素和对卫生运动后续影响四个方面归纳研究体系,并尝试构建人际传播对促进卫生运动的作用机制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卫生运动情境下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人际传播的作用规律以及在我国卫生运动实践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人际传播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际传播在广告传播中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当前的广告研究中,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传播规律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往往忽视人际传播在广告中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实践的深入,大众传播日益暴露出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广告效果的发挥,而人际传播在广告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人际传播不仅可以扩大广告的宣传效应,而且可以加强广告的说服效果,在广告传播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人际传播方式扩展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网络传播中传播心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心态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网络传播———作为“匿名”这一社会现象的延伸———对网民的传播心态造成的影响。一、对自我心态的分析第一,网络传播中网民的自我意识网络传播会增强人们的“私我意识”,而削弱“社会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和发展 ,它全面介入社会各个领域 ,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给人的社会化进程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然而 ,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多元价值观念和“西化”的纷扰以及人际情感的疏远等由计算机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足以引人忧思。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功能 ,对计算机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作出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影响已超出媒体传播的层面,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既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增加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维系和发展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人际关系基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正确引导人们提高思想品德的修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呢?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没有人际情感,就不可能产生人际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于是,有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是情感而是人际认知,因为只有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出现实的人际关系。那么,人际认知是怎么产生的呢?于是有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并非人际认知而是人际交往,因为没有人际交往,就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开放与自由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与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网络信任危机问题.从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因素的结构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方式,提炼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 网络平台因素、 环境因素和网络内容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内容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内容的重要性与可靠性及个体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个人可信任度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大学—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提升建议,以增强网络公信力,促进和谐网络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IT与家电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一种作为计算机、通信与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融合的信息家电产品——网络冰箱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家庭的网络终端。网络冰箱至今经历了食品需求为主和以信息需求为主的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网络冰箱已经具有了媒介形态的特征,在传播界面、传播信息的内容、传播方式上都有着与以往媒介不同的特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也扩展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改变了家庭的空间构成和社会功能,同时引起社会生存方式的变革。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家庭中的其他物品都可能因数字技术的应用而成为智能化、网络化的媒介,从而构成一个媒介化家庭环境,人们将进入一种"媒介化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自由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机短信,其快捷、便利、成本低廉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成为当代人们日常信息传播重要渠道和载体之一。手机短信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功效,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完美结合。当然,我们在看到短信传播巨大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它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矛盾性和负面性。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出现给媒体产业和新闻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互动性,网络技术改变了传播模式,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媒体技术创新(网络媒体)给媒体产业和新闻业种种挑战,并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传播模式和记者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