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由三个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荷兰职业外交家、国际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公案小说中以汉源县为背景的四部小说作品:《湖滨案》《朝云观》《断指记》《莲池蛙声》;第二部分详细考证了狄仁杰之时的汉源县在今西和县境内,讨论了唐代汉源县与汉水的关系,并指出高罗佩所写唐代汉源县应是同西和有关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高罗佩的其他创作和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着重表现狄仁杰缜密推理、屡破奇案的同时,也有意彰显了狄仁杰所具有的儒家理想人格以及他对诗歌创作应直面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这一儒家诗教观的认同,从而折射出高罗佩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正面价值的肯定与褒扬。与此同时,作品还匠心独运地呈现了狄仁杰武艺精深、除恶务尽等富于"侠"之色彩的形象侧面。这种对于狄仁杰形象"儒、侠互融"的独特诠释反映了高罗佩在认同儒家文化正面价值、感佩儒家理想人格精神之际,亦清醒地认识到儒家思想、文化对于传统士人群体在行动思维、内在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些许消极作用,以及他意欲通过侠文化的正面价值取向来对此进行修正的潜在希冀,由此投射出他对包括儒家文化及侠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悟和认知,并凸显出其在呈现、诠释中国文化之时所秉持的理性思辨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成型于20世纪40年代,其作者高罗佩通过以中国公案小说为母本,融合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得该系列小说既有对传统公案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其的改进与创新。高罗佩通过融合中西方同类型文学的创作模式,让《大唐狄公案》一经出版便广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公案/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深入探讨高罗佩笔下此系列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幻景自“镜”中产生,狄仁杰作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其幻景形象形成的“镜子”,主要是高罗佩所代表的西方侦探文化语境和对东方进行虚构与想象的译者思维。狄仁杰形象经由高罗佩之手推向世界,在经典的西方侦探形象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在流变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语境和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与最初在中国本土时的形象已经相去甚远,而与经典的西方侦探形象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经过与西方侦探形象互动之后的狄仁杰形象,成为横跨在中西方文化桥梁之上的一道幻景,启迪着当代狄仁杰文化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高罗佩系列小说《狄公探案》并非西人所撰公案小说,而是一种杂糅式侦探小说,亦是启迪众多后辈作家的早期后现代小说。高罗佩以现代英美侦探小说的笔法,博采众家之长,重新演绎《武则天四大奇案》等"前文本"公案小说中的情节,淡化断案,突出探案。文本中各种"混仿"与"戏仿"技巧繁衍作为"互文"的母本中反复出现的犯罪素材,文史互证,亦虚亦实。在文本的迁徙中,以"重访历史"为指归的品格得以充分展示。这些作品以遥远时空背景中的陌生化情节迎合英文读者的猎奇心态,将前现代叙事重置于读者熟悉的当代语境中,是此后付梓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玫瑰之名》等以"重访"并重塑历史为宗旨的后现代小说之预兆。  相似文献   

6.
[摘要]荷兰高罗佩著《大唐狄公案》摒弃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道貌岸然的话外之音,一改加诸涉案女性身上精神枷锁式的描写方式,以西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揭示难堪的社会地位带给妇女的悲惨命运,并以平等的态度将涉案女性还原为有丰满心理活动和正常人生要求的社会群体,首次使中国公案小说题材混融东西方人文芬芳,令作品流传效果远超传统公案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卓越的文化传播影响。本文即对比中国本土《狄公案》等传统公案小说,探析高罗佩在涉案女性描写中所融入的女性主义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在清末随着西方小说的译入而渐趋式微,随后双水分流,一部分摒弃侠义成为侦探,一部分摒弃公案成为武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公案小说《狄公案》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别具慧眼地从中国古代小说中将《狄公案》译为外文,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自己的侦探小说《狄公案》系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国的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之间的渊源离合的最佳案例。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四大奇案》是成书于光绪初年的公案小说。受西医重视客观的检查结果、人体解剖等思想影响,作者利用狄仁杰假扮医者访案、命仵作检验尸体、医治涉案病人等诸多涉医描写,塑造了具有较强对头特性的罪犯和重视科学断案方式与客观证据的狄仁杰,体现出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特点及西方理性主义与英雄主义思想文化。这表明该小说在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传入中国前,就已受到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开始初步转型。只是在当时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武则天四大奇案》并没有完全接受西医的思想观念,没有全盘西方侦探小说化,仍体现出传统公案小说的一些特点及对一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坚持。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立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海》根据《资治通鉴》将武则天未能立其内侄武承嗣为太子的原因归结为狄仁杰的反对。本文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证明了武则天未能立武承嗣为太子是由于岑长倩、李昭德等人的反对而与狄仁杰无关。  相似文献   

10.
《神探狄仁杰》风靡一时,作为一部悬念性极强的侦探类电视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编导运用高超的叙事艺术营造浓重的悬疑氛围。创作者主要运用三种手段构建《神探狄仁杰》悬念叙事的大厦,其中,《血色江州》这一个案子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著名荷兰汉学家、小说家高罗佩如何在中西两个文化、文学传统之间重新打造一个中国公案小说的面貌。从超自然元素、酷刑、性爱、插图、以及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入手,分析高罗佩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一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12.
聊斋爱莲说     
《聊斋志异》的创作,正当明末清初。此时社会上性爱风气正炽,特别是对女子三寸金莲的迷恋到了痴狂的程度。本文引用西方汉学家高罗佩和性学家霭理士的理论,联系《金瓶梅》等性爱小说中对三寸金莲的描写,对《聊斋志异》中的以红绣鞋占卦、把绣鞋作为信誓物、两段对三寸金莲的集中描写、一段关于金莲杯的描写、男子偷捏女人小脚、以绣鞋作女子性器官触摸欣赏等描述进行分析研究,论证金莲癖的普遍存在与蒲松龄的爱莲情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从选材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高罗佩在翻译《狄公案》时对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关照。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通过《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面向于改革传统的文学技法和表现形式,注重现实的感觉,把欧美现代派的小说技法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川端文学在具备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川端文学以及新感觉派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徐克的回归之作,它代表着徐克复苏的某种信号。影片投资1.3亿元,通过精细的后期特效,还原了大唐盛世的景观,并创造了六十六丈通天浮屠佛像、地下水都鬼市等奇异景象。徐克发挥其天马行空的设想,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平行世界之外,建构了另外两个魔域世界:通天浮屠和入地夜市。前者外形丰润,内里机关重重,后者鬼魅杂处、阴森恐怖、需要经过摆渡船才能抵达黑市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力图超越自己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说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达到了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1985年到1986年前后,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他开始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尤其是1986年的《红高粱家族》。一篇《红高粱》使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从新感觉与陌生化、内心感觉外化与意识碎片、修辞手法与言意矛盾、"诗不可注"与读者参与等方面,探讨村上春树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新感觉表征和意义。新感觉等手法的成功应用,为小说的主题凝聚、情节展开和人物塑型服务,增强了叙事趣味,节省了叙事成本,提升了叙事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亚清 《北京纪事》2015,(5):73-76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演员,先后演过话剧、哑剧、影视剧,并自创"造型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曾出演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天地英雄》《功夫之王》《我知女人心》《重返20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