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林燕语》是两宋之际重要作家叶梦得的一部代表性的笔记作品。该书在宋代即因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广为流传,引起关注。当时就诞生了两部对其内容进行考证辩驳的书籍:汪应辰《石林燕语辨》和宇文绍奕《石林燕语考异》。今人也有对其进行考证之作。但叶梦得书中还有一些错误未被人指出,且汪《辨》与《考异》也并非完全正确。通过对叶梦得原作、汪《辨》及《考异》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考订,可知《石林燕语》虽有瑕疵,但其错误成因是复杂的,有些是笔记行文简略不严谨所致,有些则是刊刻流传中致误,而《辨》和《考异》对叶氏的考订似嫌过于吹求。  相似文献   

2.
岭南濒危汉语方言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是汉语方言的集聚地,非主体方言受强势方言的侵蚀愈来愈突出,人口少的方言走向濒危和消亡,已成为岭南语言生活的凸显态势。当前岭南濒危方言研究应考虑以下问题:一、确立研究目标和任务;二、明确方言学者的角色定位,避免走单纯的学术路线;三、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制订岭南濒危方言资源采集、记录和保存的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3.
"籺"是粤西地区特色的方言词。在粤西地区,其使用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透过粤西地区丰富多彩的"籺"类词可挖掘粤西地区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张树铮 《文史哲》2011,(5):60-65
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先生受教于众多国学名家,合传统语言文字之学与现代语言学之长,在音韵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反切释要》一书首次对根据普通话语音来正确释读古代反切的规律进行了系统归纳。先生正面提出破读是取材于客观存在的语言自然现象,论证了破读产生于殷商时期,并指出"离去无破"的声调破读规律,反映出上古去声作为一个类早已存在;先生根据历史语音学的理论、语言历史演变的规律,分析方言语音现象的历史因素,勾勒其演变规律,是我国方言音韵学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军话"是散布于南方粤闽琼桂诸省(区),处于南方某些方言包围中,近似方言岛的一些特殊方言.这些方言大致与历史上远戌南方的军人有关,它们代代相传,但都处于濒危状态.笔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接触"军话",发表过描述"军话"的论文.此次从评介<军话研究>切入,结合书中内容和见解,谈谈对"军话"及濒危方言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是全世界华人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本国汉语有濒危方言,海外汉语也有濒危方言.假如按照国内目前界定濒危方言的标准,所有的海外汉语方言就都应该笼统地列入濒危的行列,因为哪怕是华人社区的强势汉语方言,生存的环境都十分艰难,使用的人数在居住国也都处于绝对少数.文章根据海外华人社区的现状,将海外汉语濒危方言分为五个等级,说明五个级别濒危的程度依次递增,第一级相对轻,第五级程度最重.文章呼吁关注海外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因为海外汉语方言积淀了华人华侨的海外移民史,积淀了华人华侨的海外发展史,积淀了华人华侨的集体记忆和智慧,既是汉语言和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华人华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潮安畲语及其台语底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潮安畲语为濒危语言岛“潮安畲语”是指潮州市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人民所说的语言。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主要聚居在潮州市东北面的凤凰山脉,分布于凤凰镇的石古坪村,归湖镇的碗窑、山犁村和岭脚村,文祠镇的李工坑、黄竹洋村,意溪镇的雷厝山村。这几个村子的畲民讲的畲语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粤西地区经济崛起的"后发优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粤西地区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粤西地区利用其存在的"后发优势机制",借助珠三角地区的"双转移"战略,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进程;粤西地区作为广东省挺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借助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推动粤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黎明 《学术论坛》2005,(12):167-171
北大歌谣研究会及其会刊<歌谣>周刊,在歌谣和方言的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四先驱认识到歌谣、方言的民族"化石"价值,重视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探研、借鉴;他们利用文化向心运动规律,以国语摄入方言、同化方言,实现国语与方言的融会贯通;他们主张吸纳歌谣民间形式,极力推崇方言文学创作,以便为国语文学输入新质,为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加范本.这些活动既反映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又体现出新文化先驱建设新文学时对民族性的认同与诉求.  相似文献   

10.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1.
亲属排行"满"、"晚"源流浅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方言有不少以"满"或"晚"表示亲属称谓排行的末者。本文以翔实的语料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拟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论证该词的源流,确定其本字当为"晚"。  相似文献   

12.
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阳黄许镇及邻近乡镇方言中常用词"咖"不同于城区的西南官话,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语法特征,本文对其体现出的多种时体特征、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以及在比较句当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语法分析.结合黄许的湖广移民史,从"咖"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黄许方言同西南官话、湘语及客家话等方言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单独表处所的用例,这种语法现象不是沿着“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是与“这”、“那”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古代汉语中就有指示代词单独表处所的传统。现代汉语中“这”、“那”单独表处所是其自身功能和“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两种现象的合流。  相似文献   

14.
张卫中 《北方论丛》2008,5(1):54-57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非常丰富。文章列举了"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表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构词特点。指出"右扩式"称谓词除了"中心语素 词缀"这样的构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构词方式,如:"中心称谓语素 与之称谓含义相同的语素"等,并指出"右扩式"亲属称谓词中表示姻亲关系的居多,在语音表现上不受双音节基本音步规律的限制,多为三音节。  相似文献   

19.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