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自1974年开始骤然下降,以后回升缓慢,近年来一直处于中速增长状态。日本社会学者认为,这是日本经济正处在“巨大转折期”的标志。对于日本社会和经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各在野党相继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药方。一些社会学者也纷纷讨论社会改革问题。例如以本文作者为代表的一派人,提出了福利社会这一改革日本社会的兰图,颇受社会的重视。贵岛正道是日本现代综合研究所事务局次长,曾参加“社会民主联合会”起草《1977年4月提案》、《1977年6月提案》和《福利社会的政策》等。本文发表于专门研究西欧现代社会理论、特别是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的《现代理论》杂志1978年夏季号,系统地阐述“自由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的理论,认为国有化和计划经济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张实行由国家调节和控制的市场经济,特别推崇南斯拉夫的自治管理。现将文章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批判的新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自由主义目前是主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策的主要理论思潮。这种思潮不仅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取向,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也有重大影响。信奉这种思潮的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看做是治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甚至宣称苏联社会主义的瓦解也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功劳。批判这种思潮的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坚决反对借鉴新自由主义的任何观点。为了进一步弄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本文将从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的角度阐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郑历兰  王笑鸿 《社科纵横》2009,24(11):21-23
1978年之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已大体提出了2050年以前的战略任务。这样,人们很自然地就要展望未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过程是怎样的?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不同?它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什么关系?本文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而形成的如下观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它与后者相比。时间长短不一,任务轻重不一,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是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起点为终点,而不是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起点为终点,它必须创造出完全实行计划经济所必须的全部条件,并促成世界上一大批发达国家里足够强大的变革力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密切合作,才能转变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不包含“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期称为“发达社会主义”,可能降低科学社会主义标准,重蹈苏联的覆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进一步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即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它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划分为几个阶段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些时候以来,西欧的几个共产党被统称为欧洲共产主义。这几个共产党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方式与其他的共产党不同。西欧国家的许多共产党也都宣称民主和社会主义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但是他们都是以“现存的社会主义”为背景的。而这几个共产党的理论家们则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缺乏民主的状况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些国家不足以作为楷模。他们要在这些国家的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与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目的是重新给工人运动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下一个新的定义。其根据是以下  相似文献   

6.
孙琳琼 《社科纵横》2014,(10):10-12
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激进左派的重要动向。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解读共产主义思想,他们对"共产主义回归"的信念以及对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阶段的质疑和拒绝,启示我们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理解其深层内蕴,同时重估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考察了本世纪以来“国家”这一理论概念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的兴衰沉浮及其社会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对80年代后日益兴起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具代表性的操作实例及其对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就其对于拓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所可能具有的潜在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认为与现代西方其他各主要政治理论模式相比,国家一社会关系模式对于考察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及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更为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值得中国的学者对之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彼得·威尔斯是当今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伦敦大学教授.作为英国学者,他对西欧和东欧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与东欧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如布鲁斯、科尔内等有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威尔斯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问题的重视.已出版的有影响的著作有《价格、成本和产出》(Price,Cost and Output)、《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共产主义国际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王恒来 《社科纵横》2006,21(8):22-23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由于它的理论对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颇具吸引力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从它的出现到今天的发展将近百年,市场与计划的结合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合理的内核,但市场社会主义并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吴育刚 《探求》2001,(Z1):9-10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的法律思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从现实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邓小平的法律思想既有别于前苏联的法律理论,也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理论。 邓小平没有专门对法和法律或法制和法治下过定义。他第一次使用“法律”一词是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说,党章草案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他第一次郑重……  相似文献   

11.
当代民主建设主要是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制度转型。政治学借鉴经济学和医学研究将这种制度转型称为"制度进口"或"制度移植"。目前西方制度移植研究主要聚焦在被移植国的制度构建上。西方学者不仅关注移植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可能性,而且研究制度移入对象国的具体形式。现有西方研究多数指出民主和宪政是冲突后国家建设的核心,不仅有利于民族国家重建,也有利于与邻国建立和平关系。不过,部分西方学者指出,小布什政府强行推进西方民主践踏了全世界人民对民主的信任,损害了美国作为民主"推进者"的形象。美国应该反躬自省,加强国内民主建设。原苏东地区国家的民主建设面临三重挑战,现有研究对这些挑战的论述过于简化。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转型必须考虑"接受国"的自身特征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共产主义是人类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一历史运动的理论表述。社会主义政治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管理体制”问题,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对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这里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而不单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区别旨在着重指出,科学共产主义的特殊对象不单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国家这个经验的事实,而是揭示社会主义国家之产生、存在及消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为了推翻共产党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极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他们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妄图用西方的“民主政治”代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了澄清资产阶级民主观的影响,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有必要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4.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马克思在世时的“缄默抵制”和马克思逝世后20余年的“非难”与“攻击”,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乃至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些学者——不管是采取褒扬、还是采取贬责态度的——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一融合”中,一般都是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研究”马克思思想为旗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自诩为“发展”了马克思思想。然而,这种所谓的“发展”究竟是把马克思理论推向前进,还是扼杀了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一、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两个阶段纵观近50年来西方经济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沟通”乃至“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为契机的;当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只是西方现实经济危机的结果。一般地说,同起始于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得到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违背这个原则的错误倾向正在得到纠正。这是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之一。但是,在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是否需要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许多分歧意见。有这样一种观点:“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必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了。”理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不应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他们看来,既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阶级社会及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执行专政的职能。“一国两法”,即“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说得具体一些,即1997年和1999年以后,在香港和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基本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国两法”排除不排除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法”与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关系?在“一国两法”体制下人们要不要有专政意识、要什么样的专政意识?这些问题,将提到包括各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面前,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界必须加以超前探讨,及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7.
海外中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有几个不同的理论视角:海外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西方左翼学者的替代性视角、海外学者政要的发展中国家视角和海外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革视角。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出发,他们所得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有的难免失之偏颇,只有在分类梳理和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16,(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强调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与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区别。今天,西方激进左派思想家对共产主义观念的持续关注,掀起了人们对于主体性认识的又一次浪潮。以奈格里、哈特等人为代表的西方激进左派思想家们,正在重拾这一经典的判断,把拒绝社会主义、复兴"共产主义"作为他们的重要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在东欧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包括地理和语言、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社会的特殊关系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和学术视野。同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又以其独特的思想把握东欧的时代,包括主要集中对苏联和东欧由“权力”控制的各种扭曲问题的揭露与批判,根植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本土而对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内在的体验与反思,及以创新的理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历史把握理论、从理论把握历史,而历史与理论互动的结合点不仅是阐释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过去看未来:俄罗斯的政治文化要素[德]G.西蒙.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和苏联这个世界大国的解体结束了东西方的对立,因为一个决斗对手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政治上的“一个世界”或许会成为现实,西方在谈论东欧国家的改革时,至少包含有这样的假设,前共产主义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