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企业作为特殊的社会公民在社会责任上的德性践履.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养成,还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竞争环境,是一种多赢的战略行为.文章通过对企业慈善的现状调查,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慈善责任弱化的原因,并通过改善制度环境,为加强企业慈善责任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2.
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角色的科学定位。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张洪波  李健 《理论界》2006,(5):75-76
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企业作为“社会公民”,责无旁贷。本文从建立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论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更需加快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可以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本文对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围绕构建社会的主题,阐释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简单设想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明确其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当前我国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环保意识欠缺和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所以,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企业应做到自觉了解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视道德为圭臬,重视环保事业,支持公益事业,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财富共享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华 《学术研究》2007,(12):68-71
在构建财富共享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财富共享,必须做到:企业国家利益一体化,这是财富共享的企业社会责任基础;树立企业公民观,在享受企业公民权利的同时,承担与履行"社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关怀利益相关者,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带来污染转移的背景下,中国传媒面临如何应对环境风险的新挑战这一重大课题.当现实中国由于急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日益增多的环境危机时,环境风险已经无可回避,传媒在营造风险议题时还存在诸多的阻力和障碍,这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传媒需要积极承担守望责任,化解困难,通过促进公民社会发育来协助政府进行环境治理,减少环境风险,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锴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64-69
当下中国应该在善治理论的观照下,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为重点,加大政府治理,通过建设透明廉洁政府、服务效能政府、责任权威政府、民主法治政府,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资本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信任、公民参与网络、规范和信念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甚至缺失,制约了实现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环境。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的建设,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规范理念,发展壮大社区和第三部门,最终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凯宁 《理论界》2010,(1):161-162
加强公众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才能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这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一是要加强教育,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是要正确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不同层面;三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社会诚信环境缺乏、相关部门监督不力、同行业恶性竞争行为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只有建立健全体制、完善法规,提高社会各界及企业自身的认识才能使企业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实现多元社会治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必须立足国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以及建立多元主体治理责任分担和良性互动机制,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环境质量承担环境政治责任、环境法律责任和环境道德责任。基于政府承担环境责任的角度,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实施,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有益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为加强我国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政府应完善环境责任,自上而下重视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应严格执法,接受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来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勇于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16.
浅论城市图书馆对公民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论述了城市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环境下对公民的素质教育的作用及其具有的优势,然后详细阐述其提升公民素质教育所采取的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幸福感是公众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本文拟把幸福感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畴,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幸福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量化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程度,并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公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矿业开发防止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矿山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属于矿业环境社会责任。矿山企业在产出利润最大化同时必须承担的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身份的当为义务。由于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存在,需要将环境社会责任上升为法律义务。为防止泛法律化,将环境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级,只将基本社会责任纳入法律,其他层级的仍由道德和伦理规范调整。矿山企业通过承担法律责任以保障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如果不承担法律化的社会责任则承担法律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法律责任,在矿业立法中构成一种特定的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臻  焦豪  邓少军 《兰州学刊》2009,(8):116-119
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经取得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基本认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既有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也符合政府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总目标的要求。文章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出发,对于动态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态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框架。研究表明动态能力通过企业社会认知水平和组织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的形成,进而能够提升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秦琴 《理论界》2006,(4):112-11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发达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特定的社会状态,指出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关系理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