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级”女记者法拉奇梁若冰在战火纷飞的越南,在中东,在拉美,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她先后采访了世界风云人物基辛格、霍梅尼、阿拉法特……当改革之风在神州大地吹起,她采访了总设计师邓小平。她8、9岁就沉缅于小说写作,她处女作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体验英语“写作学习语料库”技术平台,构建一种新的“电子写作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班(98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写作实验,定性和定量数据表明,该写作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交际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镜像学习”、“协作性学习”、“反思学习”,大大地增加了有效信息摄入量,达到了创新写作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三级评议”模式在教师评阅和同学互评中,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写作文本语料库,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写作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界裂变为“主旋律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我们不能把这种分化简单地视为“炒作”行为,相反,应当将其看作当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多元化趋势的一种表征,也是文学独立主体意识增强的征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不是一种对立的写作立场,而是优势互现、不足互现的,应重组为“第三种写作”。  相似文献   

4.
“传统写作教学”法对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影响深远。“写长法”是对“传统写作教学法”的改革和一种新的写作教学尝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和对两种写作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阐述了对目前英语写作教学法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出生(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当代诗坛也出现了相关的命名问题。从这一类诗人与“第三代”、“70后”诗人迥异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等方面思考问题,可以探悉到他们的写作具有不能以历史时间的“代”可以划分的“非代性”,以及无法成为流派、“集体”的成就突出的个人化风格。在此基础上,“中生代”的命名更有其合理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地质学名词,表明命名者看重的不是诗人在历史时间中占据什么位置, 而是强调他们的写作状态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从写作中空间符码的角度探讨女性文学在90年代末期以后发生变化的表现、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房间”经验写作到“酒吧”和“街道”经验写作,女性文学的姿态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交流,现实生活的风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性别话语与性别关系的构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扩展、深化和激活女性文学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媚俗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8.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9.
第六代的写作是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的经验写作。无主的精神游历及其“文化异己”身份决定了“地下”写作的方式,而现实决定了其纪实性书写的哲学立场和语言方式。经历了西方的发现和跨国认同后,电影的大众性与华语电影的文化本土性,最终使他们在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上向体制回归,而体制也对此展现了空前的宽容和承受度。  相似文献   

10.
“申论”作为国家选拔公务员的一种测试方式,不仅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形式之一,同时也为传统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一,评判性阅读是“申论”写作的起点。“申论”的含义,是针对背景资料所蕴含的某个社会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因而学会解读、发现、开掘,是“教”与“学”的重点。其二,理性表述是“申论”写作外化的成果。提出问题,条分缕析,给出方案,三位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向度,既要把握“申论”客观性命题背后的要求与意图,又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是“教”与“学”的难点。“申论”这种要求贴近社会、理性思考、注重实效、条理清晰的高难度写作特点,不仅为传统写作教学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对培养政府高级管理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新闻文体发展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在“追悼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写作中,率先突破“ 新华体” 的僵化模式,拓展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并逐渐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由此奠定了她在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领了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改革.  相似文献   

12.
综合·贯通·提高——对新闻业务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历史起点。随着新闻业务的学科体系日趋专门化 ,其课程体系明显细分化 ,最终形成目前采、写、编、评四课并立的格局。大学新闻教育应大胆对此进行改革 ,构建一体化的“新闻业务通论”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介入事件进程,是新闻报道中较为特殊的形式,在学理上有待深入探讨。介入型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体验式、揭秘式和策划式三种。记者的介入应遵循事实的客观性原则、事件的规律性原则、认识的科学性原则、法律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一种叙事 ,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分析 ,认为在新闻作品中 ,客观事实的叙述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 ,而是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人物这两大类构成的 ;并进而总结出了 7种叙述主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H5等新技术表达载体为支撑的“新闻游戏”,作为融合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产品,正逐渐成为国内纪念性活动议题报道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探寻了新闻游戏的集体记忆建构路径,认为其在形式与内容上“新与旧”“虚与实”的融合创新形态下,通过多重符号等元素的互动组合与建构,使受众在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中,形成记忆并回馈感受、参与互动。因而无论从个体、群体还是媒体角度来看,新闻游戏+纪念性议题的报道模式,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传媒生态下催生的必然之物。  相似文献   

16.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只需要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事实 ,而不需要文采与写作风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在各大媒体掌握的新闻原料大同小异的情况下 ,报道的质量成了竞争的重点。在新闻内容大致相同的前提下 ,写得好的报道自然就更能吸引人 ,记者的写作风格因此变得重要 ,渐渐受到传媒管理者重视。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大家说明 ,什么是风格 ,为什么记者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记者该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 ?记者的写作风格仅仅是语言上的变化吗 ?本文认为 :新闻的写作风格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 ?新闻从真实到优美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但新闻只能先真实后优美。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 ,对报道方式、语言运用作必要的构思和讲究 ,把握住这点 ,我们就能达到增强报道效果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各界都在关注全球金融风暴,国家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专家学者在深刻分析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利害影响,公司企业在感受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直至公司职员都体会到全球金融风暴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的影响。新华社主任记者张崇防博士从事新闻报道多年,对这次全球金融风暴非常敏感,掌握的相关信息非常丰富,也报道了相关的一些信息。读者非常关注从新闻记者的视角怎样看这次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11月20日下午,就从新闻记者的视角怎样看这次全球金融风暴、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球金融风暴对高校的影响,怎样做好新闻记者等问题进行访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从大量材料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是记者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该文对新闻敏感的涵义、作用及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梵志的“翻着袜法”既是一种写作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其特征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构思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方法反常合道,使诗产生奇趣,也被许多古代作家所采用。王梵志注重“意新”而忽略“语工”,是其“翻着袜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