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复合动趋式+宾语"的四种语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现象。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四种语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认为整个动补结构的发展、韵律的制约、复合趋向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以及"把"字句的繁荣是这四种语序产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功能分化的角度解释了四种语序并存局面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和《诗经》的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统计。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中的趋向动词与《诗经》趋向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当时民族共同语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时,《诗经》趋向动词的语法功能明显比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趋向动词更为丰富且灵活。《诗经》语言反映的是周代民族共同语,其深受商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则是周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西周趋向动词可与其它动词构成连动式,能带宾语,但不带宾语的情况更为常见。趋向连动式仍以趋向动词位于其它动词之前为主,位于其它动词之后的仅一见。  相似文献   

4.
由"陪"类动词构成的"引陪"义句子,由于形式的趋简和语义的兼容,容易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本文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引陪"义动词,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句法格式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通过对"陪"类动词的分布考察和句式变换,得出大致的结论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兼语连动融合式;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语义特征的,构成递系式;V1有[-使动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连动式.  相似文献   

5.
从趋向补语的意义、句法形式、语言对比三个角度对在日本所发表的汉语动趋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进行汉语研究时都是从语言事实出发,注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与中国的研究成果相比,日本的动趋式研究也运用认知及配价理论而且多数注重具体的应用;不同之处是日本学者比较注重个别词的研究,另外以汉日对比为研究角度的成果比较多。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类型,分别为"动+将+趋向动词、形容词+将+趋向动词、动词+将+动词、动词(形)+不+将+趋向动词、动词+不+将+宾语+趋向动词"。这五种结构类型中,"将"已经虚化为一个结构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延续,趋向动词或表趋向或已虚化。今天,"动+将"结构已经走向衰亡,但可在方言中发现其踪迹。  相似文献   

7.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连动式和语言类型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主要存在于形态稀少、句法标记不丰富、分析型强的语言中,具有一系列的普遍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既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中的动词没有各自单独的事件位置修饰语;动词在语调上位于同一语调曲拱中;如果连动式表达因果关系或事件先后顺序,动词呈现出时态象似性;动词共享至少一个论元;当连动式的动词共享非施事角色时,施事角色也被共享。在个性特征方面,“单一小句的否定判定标准”不适用于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动词不一定有相同的时态取值;动词可以有各自单独的时间修饰语;人称、时态、语气、否定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边缘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核心位置。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不仅避免了研究受印欧语眼光的影响,也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其融入到世界语言研究之中,有助于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语法面貌,更好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连动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式的研究已经有 5 0余年了 ,综观连动式的研究过程 ,就是一个争论和分歧的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看 :共性还是个性 ?建立还是取消 ?一个谓语还是两个谓语 ?划进来还是划出去 ?5 0余年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不足也很明显 :缺乏动态、系统的研究 ;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 ,自觉的理论思考不足。  相似文献   

9.
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陈昌来一般所谓趋向动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独立的动词使用,其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方向是合一的;另一是附加在动词后面,构成“V趋”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一书中有相当多的预言内容,过去学者对它虽曾有研究,但多有笼统化的倾向。只是大致地把它当成《左传》作者的迷信思想的反映,没有看到这其中其实有着史笔春秋,它反映出当时人的一种生活观念和处世原则。具体说来,《左传》中的预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分成君子预言和谶谣两类,它们对后人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从文学的角度讲,预言增加了《左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左传》言辞与叙述在表达全书主旨及句式特点、修辞方法、篇幅比重上的差异 ,认为言辞是叙事的重中之重 ,是特殊方式的叙事 ,这对将言辞与叙事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有力的点醒 ;通过对言辞这一特殊叙事方式的研究 ,认为《左传》用言辞构制冲突、刻划人物、构建场面 ,用言辞表现人物的伦理性格 ,以言辞铺就戏剧性场面 ,形成了《左传》具有民族意味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论的《屈原列传》,有如明清时期人金圣叹选编到《才子古文》一书中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艺术性之高 ,着实堪称旷世之作文范本。本文尝试从中心确立 ,材料选择 ,人物塑造 ,手法运用 ,结尾安排五个方面对它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目的在于借此探求出一些切合实用而又特别的写作规律来 ,以供爱好传记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中国小说的近代发展历程线索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即近代西学翻译的背景来看,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汉语语言的通俗化、创作技巧的革新、功能的嬗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创作局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期,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偏于简单的政治批评。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就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所谓“实用主义的”写历史的办法,一是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正确地引导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助于分析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