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短语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短语的重要性决定了短语研究的重要性。以往人们认为了解了词 的功能也就了解了它所构成短语的外部功能,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通过动词与其动趋式短语 的功能差异比较,可以看出汉语中X词和X词性短语在功能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复合动趋式+宾语"的四种语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现象。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四种语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认为整个动补结构的发展、韵律的制约、复合趋向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以及"把"字句的繁荣是这四种语序产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功能分化的角度解释了四种语序并存局面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察“VC_1NC_2”格式的成因入手,分析该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结构和语音特点,比较了几种流行的分析方式的得与失,并且尝试性地提出了 C_1 和C_2具有语义分化的趋势,希望能据此明确该格式在语法教学中的处理方式与原则。  相似文献   

7.
连动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式的研究已经有 5 0余年了 ,综观连动式的研究过程 ,就是一个争论和分歧的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看 :共性还是个性 ?建立还是取消 ?一个谓语还是两个谓语 ?划进来还是划出去 ?5 0余年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不足也很明显 :缺乏动态、系统的研究 ;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 ,自觉的理论思考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左传>与<诗经>的同异,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9.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连动式和语言类型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主要存在于形态稀少、句法标记不丰富、分析型强的语言中,具有一系列的普遍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既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中的动词没有各自单独的事件位置修饰语;动词在语调上位于同一语调曲拱中;如果连动式表达因果关系或事件先后顺序,动词呈现出时态象似性;动词共享至少一个论元;当连动式的动词共享非施事角色时,施事角色也被共享。在个性特征方面,“单一小句的否定判定标准”不适用于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动词不一定有相同的时态取值;动词可以有各自单独的时间修饰语;人称、时态、语气、否定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边缘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核心位置。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不仅避免了研究受印欧语眼光的影响,也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其融入到世界语言研究之中,有助于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语法面貌,更好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吴起说《春秋》元年义不本《左传》,吴起不曾做过邺令,不可能是魏史官史起,吴起与《左传》成书与授受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左丘明与《左传》《国语》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 ,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 4 0 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 ,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 ,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 ,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 ,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 4 0 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 ,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 ,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14.
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下对君王的失当言行进行规劝、告诫以期导正的一种行为,又称谏诤或谏议.从进谏形式上,可分为言谏和书谏两类,言谏注重以口奏的形式劝谏,书谏注重以文本的形式上书劝谏.先秦史传叙事文中言谏更受史家青睐,一方面参与历史叙事,为事件提供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又形成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左传》为例,这些言谏谏例采用了交叉式暗叙、预叙、追叙和补叙等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向来备受关注,就其形象研究著文甚多:或把她们分成妇女的若干类型;或探讨她们的历史命运;或分析她们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才能、智慧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在潜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视域之内,以女性特征为大前提,研究她们在共性中的特性。本文试从这些女性形象所生成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她们作为一个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人在士阶层兴起并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所受到的士风潮流的影响,重温她们在深闺宫墙之内感受到的士人气质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平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史记》中有四处比较集中而详细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一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孔子所作之《春秋》决不是《春秋经》而是《孔子史记》即《孔春秋》。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一事,先秦并无记载,于史无据。乃汉儒主要是公羊家儒者傅会杜撰出来的,不可信从。《春秋考论》一书的考论是经得起检验的,其学术价值和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一味抹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盛况空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品评人物的高峰。这一时期处于思想前沿的是贵族君子,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圈。他们在政治外交活动和思想交流活动中常常品评人物。贵族君子和史官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出现合流的倾向。贵族君子和史官成为这一时期人物品评的主体。《左传》就记载了大量的发生于贵族君子这一文化圈的人物品评事例。其中可以称得上人物品评盛会的大型活动有三次。分别是虢之会:郑行人公孙挥品评各国大夫;垂陇之会:赵孟请赋诗以观郑国七大夫之志;延陵季子遍评各诸侯国政治精英。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批评了梁启超“司马迁以前无所谓史学”之说,探讨了《左传》对史学目的作用、史家著史态度、史书文字要求三方面的史学观点,认为我国古代的史学理论,是紧随着历史著述的产生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在“礼崩乐坏、价值多元”的春秋乱世,面对“孝”、“忠”、“敬”等传统礼制基本观念,《左传》中的众多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选择了相应的行为方式。《左传》人物鲜明丰富的人格特征,就是这种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多元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左传》谏说应对的策略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略决定行为、言辞。《左传》中诸多谏说应对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其策略的正确、恰当。其策略,大体分"以利彼求利己"、"喻理必先动情"、"刚柔相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澄清概念"、"搭桥铺路"、"旁敲侧击"、"假痴不癫"等8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