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3.
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可分为东部的肃慎、中部的秽貊和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他们对开发建设古代黑龙江地区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金灭北宋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作为腐朽王朝的北宋是应该灭亡.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抗击沙俄,巩固东北边疆是有功绩的,但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使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为 :天方教、穆罕默德教、清真教、回教、回回教。前两者因其发源地(我国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 )及该教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 )而得名 ;后者流行时间较长 ,流传范围颇广。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等九个少数民族。鉴此 ,国务院于 195 6年 6月发出通知 ,从理论上将民族和宗教分开 ,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废止“回教”等旧称 ,称为“伊斯兰教。”东北沦陷时期 ,日伪政权亲自导演组建反华亲日的伊斯兰教派组织 ,推行所谓的“实现民族协合”殖民政策。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东北伊斯兰教 ,也…  相似文献   

5.
肃慎作为东北的古老民族,曾参与了周初平叛和康王北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肃慎族也因此而受到周王朝的重视和礼遇.周王朝非常重视对东北的经略,封召公于燕以统治幽燕以北的东北地区,争取逃至东北的殷商遗民,团结东北土著民族,打击殷商反叛势力.  相似文献   

6.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逐步向深层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伴随着民族灾难,东北文学以异常扭曲和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流程中。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文化统治下的东北新文学虽沦入沉寂世界,但并未成为一片空白。沦陷初期,在日伪统治较薄弱的哈尔滨,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进步作者群。他们受俄苏文学和“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了多篇抗日救国和暴露现实的进步作品,为沦陷区文学树立了正视现实、暴露黑暗的榜样。但整个文坛并不够景气,一些小说对现实的描写多处于表面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的基础是有清一代所奠定的。黑龙江是我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先后有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此建立过封建政权,但是都没有不间断地延续下来。清代流人开发黑龙江,特别是流民反封禁斗争,使这一地区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独占东北特产资源,防止满族汉化以维持其军事统治力量,曾一度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不准汉族人民移居开发。康熙七年(1668)停止施行辽东招民例。二十年(1681)又将…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为维持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从康熙朝起,在东北地区长期实施封禁政策和旗民双重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了军府制度,以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下诏“变通政治”,从1906年开始的清末东北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此后,东北地区设立行省,广设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标志着东北八旗军府制度的终结和道、府、厅、州、县民治体制的确立,促进了东北地区行政机构的近代化.东北地区的新政作为清末新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实现了边疆内地行政机构的一体化,对于巩固边防、有效地抵制列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东北北部民族资本工商业是该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东北近现代史、东北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对东北北部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东北北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自身发展的严重局限性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东北北部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活动笔者认为,东北北部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大约在辛亥革命之后至ZO年代初这一段时间。在此之前,虽已经出现了若干民族资本机器工厂和…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汉族联系密切。如满族的先民肃慎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向中原地区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贡献  矢石 ,它成为后来许多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传统贡品。 明取代元,继续在东北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对东北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密切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总结这个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 (一) 早在辽、金时期,就从中原等地区大批掠夺各族人口,强迫迁居东北各地。元统一后,法律规定:“诸流远囚徒,惟女直、高丽二族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公布了对东北移民的“新体制”和“最高宪典”,提出了“二十年百万户移出计划”的行动纲领。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侵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移民试点”时期、“武装移民”时期和“国策移民”时期。日本对东北移民侵略的险恶目的,是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使之充作对苏战争的后备力量,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促进满洲国的产业开放和“文化向上”,确保大和民族向东亚发展的基础;解决日本国内的人口过剩问题,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侵略政策,随着侵略者的灭亡已经彻底破产,日本人把这一结局称作“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历史、地理、民族、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充分认识与研究东北现代文学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学,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回顾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历史,当追朔到建国前,随着东北流亡作家群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评论家如鲁迅、茅盾、周扬、胡乔木、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周秦之际,崛起于浑江流域,不断接受中原和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进步较快,势力扩大到辽东和鸭绿江流域,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东北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高句丽族的起源、先世文化及其建国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出现一些新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不少分歧。笔者在学习高句丽考古与历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诸家不尽相同的看法,现在不揣冒昧,作初步探索,就教于诸位方家。一 史学界一般认为高句丽属于 貊族系①,引征文献如下: 《汉书·王莽传》:“莽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的一声炮响,国土日蹙,民族危难,惨痛宣告了中日关系史上烽烟弥漫的“15年战争”时代之发端。之后,东北相继沦为日本殖民地。在侵略者的策划下,一个被冠以“五族协和”美名的,傀儡国“伪满洲国”,苦经乔装打扮,妖然粉墨登场。此间,耻辱漫漫的东北大地,确是侵略者肆虐跋扈的“王道乐士”。随着军事、政治、经济日甚一日的恶性膨胀,文学自然也不甘于寂寞,很多作家在“国策文学”思想的煽惑下,随之也先后出没在东北土地上。他们或者歌颂军国主义铁蹄在白山黑水间踏出的“壮举”,或者秉持起码的良知,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景状。显然,岛木健作(190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迁徙遵循着南下西进这一规律 ,其中南下是主要的。其南下西进的原因主要是 :畜牧经济的脆弱性 ;人口繁衍增多 ;政治斗争失利者求安全 ;中原物质精神文明的吸引 ;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 ;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古代东北民族的南下西进是向心力和中华一体的表现 ,这一规律性运动加速了古代东北民族自身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东北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反日文学”和“变革文学”组成,井以“反日文学”为主。“反日文学”又呈现出关内“流亡文学”和关外“沦陷区文学”两种形态。“东北流亡文学”形成群体在1936—1938年,到了40年代又明显地分化为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群”和延安的“东北作家群”两部分。“东北流亡文学”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的转折性和自身调节性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清末东北“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作者认为:在当时屡遭帝国主义蹂躏的东北,进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外交和教育等方面的“新政”,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东北历史上是空前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东北“新政”是自上而下实行的部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一方面表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幻想以此来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东北人民抵御日俄侵略者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5,(6)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是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巨著,堪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结合的范本,影响深远,是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参正资料。在撰写其中的高句丽史之前,金毓黻曾亲赴辑(集)安踏古考察,在对高句丽历史地理充分了解后再依据文献深入分析高句丽、渤海的民族历史,对其政权的建立、发展、消亡的过程逐一论证,为东北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战后日本学术界的中国东北民族起源研究史为中心线索,探索了战后日本学术界关于东北民族起源研究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主要学术观点,并从中试图探讨日本学术界的关于东北民族起源研究最新动态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民族保守主义”是当代日本主流派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及政策、主张。它的产生是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逻辑必然,并外化为“政治右倾化”。近年来,日本大部分政党及其政策的“保守党化”与“民族主义”形成“政治共鸣”,在以传统文化、价值观及“民族气魄”等独特符号粉饰“历史罪孽”的同时,不断推动“普通国家”的大国化进程,演绎出一系列“民族保守主义”的执政理念及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