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汀州是闽西客家的中心地区,明清时期汀州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汀州商人发家致富后,积极参加地方社会宗族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汀州商人阶层的壮大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社会的思想观念。笔者试图对汀州商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文采用个人生活史的方法,以一座民营博物馆诞生历程为案例,对流动社会中地方精英的生成过程与特征进行分析。论文认为,当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流动性为外来者进入地方社会,并成长为地方精英提供了社会文化“场域”。流动社会的开放性特征也使得外来者具备调动各种“资本”、调整“惯习”,实现从“外来者”到“地方精英”转变的可能。然而,这一由外而内的地方精英的生成路径,存在着如何融入地方社会的困境。外来精英在依靠外部资本与权力成长为地方精英的同时,亦需在文化层面上强化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才能真正实现从外来精英到地方精英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历经了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其研究范式由规定走向描述,理论视角由语言学转向文化继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围也由语言文本扩大到文学、文化再延伸至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社会因素,极大地深化了学界对翻译活动的理解。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和学术创新的需要,从事翻译规范研究的西方学者们回避前人研究领域,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类似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热点轮换和术语滥觞的局面,妨碍了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反思。社会转向标志着翻译规范的研究范围走向最大化,因此必然是规范研究的终极转向。今后的翻译规范研究不必疲于转换研究视角,而是强调在社会这一最大载体里综合、系统地研究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作为乡村治理潜在人才的“乡村精英”也随之流失,这给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出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归纳出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研究的“国家政权建设视角”“底层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在分析方法层面,总结了历史比较分析、典型个案分析和统计调查分析三种路径,并结合当前社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背景,指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其未来的研究走向为乡村社会如何实现多元化治理和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地方社会精英是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基于对D县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地方社会精英可分为专业型和大众型两种类型,二者分别对应两种权力资源积累策略:专业晋升和职能扩展。其中,大众型精英通过承担多项地方职能,积极向地方民众寻求影响力,并嵌入地方治理结构,对地方事务产生了影响,从而成为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门领域界定地方社会精英,以此来完成身份认证、资格赋予和政治整合,企图使大众型精英向专业型精英转变,这种分领域整合不仅有力塑造了地方社会精英在县域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也确保了地方政治体系应对新的参与要求时具有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调处息讼制度在清代纠纷机制解决研究体系中地位重要,得到了学界极高的关注,但既有的研究在考察调处制度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层面过多,对精英群体的理念与叙述过多关注,忽视精英秉持的意识与民众意识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对既有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将清代调处息讼制度整体纳入思想史的视角之下,意在体现一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文章从历史基础溯源、社会结构基础及思想文化考察三个角度为出发点,并着重考察在传统社会中生成的调处息讼意识是如何由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向普通民众间传播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湖北宜城一个地方市场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地方市场发展与熟人社会的特性紧密相关。一方面,村庄社会关系、地方性规则、社会网络塑造地方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市场网络、市场规则、市场理性也在形塑地方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熟人社会中,社会与市场的互动呈现出从单向嵌入到双向嵌入再到动态互构的发展过程,而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和社会治理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熟人社会与地方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论化,拓展了市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也能为当前乡村振兴中有效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渗透到当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思潮.在研究对象层面,它提倡非物质文化研究重新回到文艺传播的社会空间,关注文化生产的民间经验;在理论范式层面,它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和传播结构,突出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建构和历史传播;在价值体系层面,它主张从文化符号转向社会文化,从历史传统转向文化认同.文化诗学为非物质文化所提供的,不仅是活态历史的理论视角,而且是民间经验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转变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大势所趋,但整体职能的转轨定向必须以立法观念的更新为基础。转变地方立法观念,必须突破关于地方立法性质、立法范围和立法重心的观念束缚,使地方立法从侧重主体立法转向侧重行为立法,从政府本位转向企业本位,最终形成完整科学的规范体系。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使地方立法过程由自我封闭转向公开民主立法,多方吸收立法社会投入,深化立法的民主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0.
张建民教授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以多维的视角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从人口变动、农业发展、绅矜在地方社会的活动状况阐述中央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该书作为一部研究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的一部力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历史以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史学是历史过程的记录者或史书撰写者的主观产物,史学所研究的直接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与史学关系表现得各不相同。本刊特辟专栏,在总论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选取春秋战国时期、宋代、明清时期三个社会转型的不同节点,系统论证了不同社会形态与当时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层面涉及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性质、意识形态、实现途径等多个方面;实践层面主要以某地方高校为典型,分析该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总结其经验,探讨其发展前景等。通过检索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对我国近10年来关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概括和评述,意欲为进一步开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探寻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术界长期致力于士绅阶层,即传统社会的精英群体研究,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角度上,可以将以往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士绅论、乡绅论与地方精英理论.本文分别回顾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与探讨了各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福楼拜研究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曾是主导性的批评方法之一。本文从这一视角入手,对世界范围内福楼拜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的勾勒,梳理了福楼拜时代以来批评界的重要人物如圣勃夫、瓦莱里、卢卡契、巴赫金、萨特等人的主要观点,描述了福楼拜研究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使用的多种形态及其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300多年,中国神学发展的一大特征是其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转向社会文化,再从社会文化转向教会。唐朝的景教关注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神学关注对政治结构的适应;明末清初的中国神学本身就是天主教传教士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结果。此后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文化问题。20世纪上半叶的后期,部分中国教会领袖开始把关注重心转向"灵命"培养和教会使命而使中国神学"走向教会"。中国神学未来的发展将会把关注的重心从教会转向社会文化,再转向政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无论从管理理念、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着转变的迹象。立足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向逻辑——立足点转向、理念转向、手段转向、关系转向、目标转向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拓展了学界研究的视角,而且厘清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和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明清时期处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社会变迁时期,对于这一社会巨变时期的考察,社会群体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旧秩序的解体和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社会群体从行为方式到价值观念,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同的群体所表现出的焦虑、为维护秩序所做的努力、对价值观念的重新塑造、对社会身份的重新定位等都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不过以往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于社会精英群体,如官僚士绅群体等。近年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与社会控制是中国民间信仰功能的重要体现,许真君信仰始于晋,历经南北朝、唐宋至明清时期,许真君信仰不是消沉而是呈现高涨,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神灵。许真君信仰历千百年而兴盛,究其原委主要是广大民众对许真君文化认同的因素,在此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转向为地方社会控制的影响力,教化百姓,慰藉民心,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