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2.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中国传统最为基本的政治伦理观念.作为"善事父母"的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状况如何尤其值得关注.文章以安徽省芜湖县六郎、方村和周皋三镇为例对当代孝道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形式上不断地更新和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来做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的弘扬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基本保障.而家庭美德教育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家庭美德的建设出现了一些淡化弱化的新问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文化,建设和谐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推崇孝道,这发端于先秦儒家的多维度阐释。诸子时代,唯有儒家弘扬孝道,并对孝道的根基、原则与实践作出基本规定。先秦以降,传统社会通过礼制与法律的影响,将孝道落实于民众生活,然而由于传统社会的特殊形态,孝道包含了被曲解的内容。在当代社会,对于传统孝文化而言,应借鉴西汉儒者扬雄所说“因”与“革”的统一,即传承与变革的协调,以保持孝道的内在价值并使之顺应时势,对此应注重诚敬情感与仁爱美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孝”和“孝道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分析和论述 ,论证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和“孝道教育”,如何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孝道在新时代既包含传统“孝义”,又拥有当代“文化”特征,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能性,孝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点,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孝道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思想具有共通性,培养目标具有同一性、育人内容具有同源性。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建设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对孝道教育的情感认同,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渗透作用,为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丰富新时代孝道教育内涵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孝道观念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原因,农村孝道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倡导感恩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重建农村孝道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孝道与自我分化具有相容性、对孝道的认同是自我分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践行孝道是个体自我分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基于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向而建构的新孝道,强调个体主义取向,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分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普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孝亲思想对人类原初孝亲情感做了符合时代意义的诠释。孔子强调,子女对父母不仅应当有孝顺之行,更应当有孝敬父母之心,反对装腔作势式的封建孝行。孔子之后的儒家将孔子孝亲思想本位化、单向化、纲常化,违背了孔子孝亲思想的原初意义。孔子孝亲思想包含的爱老、敬老、感恩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培养仍然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