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研究的迅速兴起和巨大进步,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社会史研究的活跃和深化,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历史现象和历史场景的再现,加深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1 ](P450)马克思的这句话,非常深刻地讲清了社会史研究在整个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加强和发展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还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选题及内容.特别是近几年,在朱佳木、田居俭等学术界前辈呼吁和推动"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以来,中国当代社会史逐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学科建设开始稳步推进,学科理论研究有所深入,社会史视角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铁 《河北学刊》2004,24(1):170-174
经济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传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侧重于"国计"方面,对"民生"问题注意不够;而如果将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用"社会经济史"的思路进行选题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还能够提供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行龙 《河北学刊》2012,32(2):43-45,48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 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 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 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 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显得更为强势一些.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姗姗来迟, 明显滞后了很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后现代思潮开始影响西方史学研究,并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沉寂后,至90年代逐渐为学界所瞩目。中国社会史学界在自己的学术演进脉络中,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勃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转向与"新社会史"的出现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各自取得了重要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史研究正处在分化与整合之际,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使中国社会史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学批评家们纷纷被所谓"批评理论"所收编,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而代之已成为事实.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真正关于文学的关注销声匿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事业的受挫,需要对之作出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实践,其实质并非关于文学现象的随心所欲的"看法",而是以尊重文学存在为前提的中肯有力的"见识".本文就此进行批评之批评,希望有助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新时期史学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借用英国社会史学者哈罗德·珀金的说法便是:"灰姑娘变成了一位公主,即使政治史和经济史不允许她独立,那么她也算得上是历史研究中的皇后."[1](P144)然而,当前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在业已问世的诸多社会史著作中,至今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甚至连一部包括中国当代社会史在内的中国社会通史也没有,这种研究现状必须予以调整和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史.  相似文献   

8.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12日至15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山西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文兹对会议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社会史"派(Gesellscha ftsgeschichte)因在(德国)历史研究中应用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以及政治哲学现代化理论(sociological and polit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ies),为大众所熟知。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Ulrich Wehler)倡导现代化理论,并将其作为转变"传统"德国历史的方法:以少数"伟人"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史,转变为综合比较的德国社会史,即政治之外的社会结构。1914年至1945年,德国处于灾难政治时期———德国"特殊道路",这段时期的政治被视为政治体制"延后的现代化"。同时,德国历史学家提出了能够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的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以替代那些强调个人理解的"传统"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德国社会史学家通过运用现代化理论及社会科学方法对德国历史进行分析,在国内取得了主导地位。然而,80年代之后,这些社会史学家越来越受到"文化转向"支持者的批评,批评他们不是把文化融入社会史中,而是把政治归入社会,把个人归入到社会结构中。本文不仅认为这些批评基本正确,更认为这些与社会史相关的问题是概念倒置的结果。社会史学家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将他们所批评的"传统"立场进行倒置(例如马克思对黑格尔学说的倒置)。这样一来,那些被批评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将立场倒置了一下而已。"传统"立场强调个人,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文化,倒置为"现代"立场强调结构;"传统"立场强调理解,倒置为"现代"立场解释因果。有人提出,社会史学家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理论来摆脱倒置概念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建华 《河北学刊》2004,24(1):175-181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史与山西研究的反思——赵世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复起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真正适应中国历史实际的社会史解释框架体系,并推出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自己的社会史研究体系,也正开始走向成熟。 赵世瑜教授多年致力干将国外的社会史、民俗学等方面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史研究中,不断推出新课题、新论域,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推进社会史研究本土化的代表性人物。此次,赵世瑜教授接受本刊采访,详述他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经过,其中,为何以山西为研究重点,怎样跑遍山西查找资料,如何对山西社会史的一些现象作深度解释等问题,都是目前还不大为外界所知的。此外,赵世瑜教授还对国内社会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多的点评。  相似文献   

14.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世飞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125-130
目前,史学界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有一些分歧,有必要进行辨析。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当代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史学界相关成果的研究和回顾,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推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中国史学研究方法不断发生调适和转换,其中社会史方法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研究范式。虽然学界对于社会史的有关认识,诸如概念界说、学科定位、解释工具等仍存分歧,但当历史"空间"逐渐受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尚未达成共识,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史学研究对象的零碎化、研究领域的日趋狭窄以及研究缺乏系统性。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成因。改革开放以后,学界由空疏宏阔的历史研究转向对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研究对象越来越小、越来越散,给人以“碎片化”的观感。再加上后来受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碎片化”之势愈演愈烈。为克服和超越史学“碎片化”,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有益办法。文章认为,可以采取两条具体的路径,即“由小及大”与“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8.
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将叙事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各种媒介和各种类型的叙事,当然也包括广告叙事.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观照下,以叙事话语分析作为广告批评的路径,可以使广告批评从观感式的批评转向科学性、系统性的分析,并实现形式审美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的结合a叙事话语分析作为广告批评路径将面临对象身份确认问题和叙事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清代镇西“庙宇冠全疆”的社会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西"庙宇冠全疆"是新疆地方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文化现象,文章从社会史角度考察了这一现象的成因,认为在镇西的开发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镇西"庙宇冠全疆"的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20.
张俊峰 《学术研究》2013,(7):104-111
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且是水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类型,泉域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之所以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正是考虑到中国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水利在地域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地域社会对水利所具有的不同态度和策略。这样就可以真正从中国地域社会的水利问题出发,瓦解魏特夫大而化之的"治水学说"及其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并发掘出中国水利社会的多样性特征,凸显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