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定提出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是指高等教育把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理想建立可在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和战略目标的范围同,具有生态学,环境学的特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观。只有紧紧抓住实践活动中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 ,才能超越对其外在表现所作的“怎样的”解释 ,从根本上领悟其“是什么”。本文认为这一发展观是人的生存观、活动观、发展观和本质观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长期、持久的发展观。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今天大学生能否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具备终生学习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当前,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以及帮助学生整合信息资源都是促进大学生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6.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是唯一的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确立的前提是摆脱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论”,确立人与自然和睦协调的共生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同传统的“增长发展观”和“综合发展观”相比较,“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新发展观。自18世纪以来,马尔萨斯、福格特、麦多斯、布朗等西方学者对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变化、西方国家“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和“绿色和平”运动的壮大,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现阶段中国,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和发挥现代高等教育功能,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含义、内容、依据的分析,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而解读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最优化融合的关键点,提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方面应充分融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以之为导向,促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建立科学的实践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唯物史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标准来审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规模观、以人为本的科学质量观、以人为本的科学结构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效益观,并以此探讨建构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移,不仅是发展理念与方式的转移,更是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对发展进行全新的文化价值设定,建构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主体的新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夸大人的主体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则取消人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取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与处理目的与手段、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要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离不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是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大力培养和践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在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在具体行动中要树立"四观"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观;发展是民族高校第一要务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民族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服务观.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教师满意,也有利于民族高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自我批判构成发展观转型的重要思想背景: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发展观转型的深层基础则是西方哲学的范式变革: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消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人的全面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把人自身确立为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它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权平等、和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作为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相互尊重、平等独立”的国家主权观、“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相结合的整体人权观、“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和平与安全观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可以通过国际立法、司法判例和塑造国际习惯等方式予以传播。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是中国外交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具有时代进步性,它丰富了国际法的价值理念、推动了国际法的新发展以及拓展了国际法未来发展的空间等,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前提。而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其可持续发展将有力推动中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建立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哲学意义,指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与经济人范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该文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经济人范式的演进是必然的,而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协调的新范式也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天人制衡、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生态文明观、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观和承认物质、环境、知识与文化多元价值的新财富观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正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战略观,是明晰地方高校目标定位的决策依据;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发展观,是推动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质量观,是提升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导向。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探索地方高校发展新路,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