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五媒体: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手机短信作为新兴的传播形态 ,被誉为“第五媒体”。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 ,分析了植根于中国特色文化下短信的特殊社会功能 ,即社会交际、情感融会、娱乐休闲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2.
“短信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手机短信的“拇指运动”直接催生了一种文学形式——短信文学。如果说贺岁电影大师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仅是以短信为主题,不是地道的“短信文学”,那么江苏电视台今年举行的“‘指上论键’短信文学第一季度诗歌征集”活动,则完全拉开短信文学的大幕。短信作为新兴媒体,它的蔓延和感染力似乎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3.
短信文化的勃兴是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境遇。短信文化凭借技术的支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的永恒活力和牢固的民间根基以及生存空间攻城掠地和由此生发囊括社会受众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媒体诸如网络、电视联袂同行,充分发挥创意群体和文化企业在短信文化创新和传播中的主体作用,短信文化转化并催生成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同时,短信文化产业茁壮发展态势下应进行自检和反思,除却在市场逻辑和文化诉求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之外,通过短信文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正面的价值系统,才是短信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庸和平”。陈忠实《白鹿原》第十三章所刻画的主人公白嘉轩的言行,体现了“中庸和平”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夹杂了儒家的“中庸”、“中和”观念和道家的“不争之德”与“中道”思想,把“中庸和平”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优缺点暴露无余。  相似文献   

5.
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族”,创造了新的“第五媒体”——短信新文化。信息联络、祝福传情、幽默调侃、评论宣泄;拓展交际、追求时尚、获得认同、彰显个性、缓解压力;新生活方式的“快乐”与“陷阱”并存。对青年短信文化要作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当代性是一个短信媒体形式多样,开始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传统的文化形成了某种颠覆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6月 14日上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科学会议厅为电子科技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开创第五传媒》的学术报告。李院士认为 :第五传媒是一种理想中的新传媒 ,能彻底改善个人与社会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他阐述了第五传媒两大关键技术%D%D并播并存和内容定位 ,展示了未来发展前景。李院长谆谆告诫学子们要重视基础学习与研究 ,要有创新 ,才能从科学走向技术 ,利用知识与技术攻克难关 !李院士强调说 :第五代传媒创造全新文化传媒 ,它不是“王”或“霸” ,它帮助其它四种媒体“进驻家庭” ,形成“我的媒体群” :MyMassMedia(MM…  相似文献   

9.
一、公共领导媒体形象构建的必要性1、提升公共领导的媒体形象,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的出现,在新老媒体整合与融合过程中,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传媒网络社会在逐步形成。媒体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的“第三大力量”。西方国家领导者甚至形成了“媒体逻辑”,形成了“政党跟着政党领袖走,政党领袖跟着媒体走”的景象。面对西方媒体全球化的冲击与压力、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价值观,我们必须克服国际传媒中折射与透视出来的偏见或者威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不断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其中,公共领导媒体形象展露是主体内容。2、提升公共领导的媒体形象,是我国现状所趋。我国的公共领导媒体形象培育发展比较缓慢。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培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并进行专业性的媒体知识培训。但这些仅仅是沧海一瓢。总体上,我国的公共领导者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公共领导的思想观念陈旧,价值取向错位。长期“官本位”意识,以至许多领导者忽略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无论面对媒体或者公众都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其次,公共领导和媒体缺乏良性沟通,领导者媒体素养的“木桶效应”凸显。领导者的媒体素养已经成为领导者素养结构的“短板”,...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兴文学样式的短信文学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正是有它生存的文化、社会、时代气候,短信文学才得以萌生,也正是有各种商业力量合营提供的肥沃土壤,短信文学才得以发展.这一进程进一步验证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也从侧面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东西文化的差异,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学症候的变化.作为各种商业力量的合力产物,提醒我们还要重视文学发展与商业、与市场的关系,任何鄙视文学商业市场的行为,最终将扼杀文学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手机短信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开始将其视为"第五媒体"。本文在否定这一说法的同时,分析了短信传播在基本特征方面与网络传播的一致性,并提出短信传播可以被视为网络传播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运用修辞学和语用学观点,对手机短信息的修辞手法和语用原则进行浅要地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短信文学论》是短信文学研究领域的布白之作。其功绩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在资料整理上进行了披沙拣金的遴选,即写作了短信文学"发展大事记",在附录中按体裁的区分遴选了近百部作品,收集整理了"短信文学研究资料索引";另一方面是学理上对短信文学做出了鞭辟入里的评析。该书实际形成了一个由发生学、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构成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现代社会知识传播与增殖的基本手段。正是由于这个人类文化重要媒介载体的不断发展,才促使"阅读公众"这一新的社会范畴形成,并在舆论公共领域的基础之上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书籍为核心的印刷媒介所倡导的"读写文化"促进了个人主体性与理性形而上学观念的进一步生成,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新型国家权力与社会建制的生成发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曾让他享誉全球。但其思想却是对错杂呈,真伪参半。一句“媒介即是讯息”,语惊四座,机锋而富睿智;又言印刷文化导出产业革命、市场经济等媒介决定论话语。则使人莫名其妙。文章就此两论进行梳理,解析其思想,借以澄明是非,坚守真义。  相似文献   

17.
短信的诞生与应用,不仅改变了传播形态,给我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且创造了“拇指经济”奇迹。从多种视角来解读短信传播现象,阐述了短信所蕴涵的传播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祝福类手机短信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等多重作用;要让受众过目不忘,就必须成功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追求文学性、技巧性,优化传播效果,由语言的优化、美化达到心灵的净化、灵魂的提升,带来审美的新奇感、情感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媒介:讯息还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很长时期,文学在我们的社会话语体系中一直拥有着相对显赫的话语权。然而在市场经济全面激荡的今天,文学却日益显示出“失语”的态势。文学享有尊宠社会话语地位的基本社会动因已然淡逝,淡出社会注意力中心成为它的一种必然归宿。以新闻、资讯、娱乐为内容主体的大众传媒文化,活力空前彰显,自有它内的社会机理。文学昔日的显赫社会话语权,让渡给大众传媒文化,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