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收人差距回归模型的建立 国内生产总值(C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量,表明该地区所有生产单位新创造的价值总量和向社会的贡献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每个居民向社会平均贡献量的  相似文献   

2.
《青海统计》2008,(10):44-44
截至9月末,全省共完成邮政业务量1.64亿元,同比增长3.7%;其冲:国内完成1.63亿元,增长3.3%;国际完成161.51万元,增长60.0%。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构建1992-2017年我国28个省(区、市)省内贸易、省际双边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数据库,包括各省省际货物运输量、省际贸易总额、省际部门贸易额以及各省各部门进出口贸易数据。基于该数据库,本文从重量、贸易总额以及部门贸易角度全面分析我国省际贸易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各区域国内贸易总额与其经济规模成正比,货物贸易在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区域更加重要,服务贸易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中部等发达区域影响更大;第二,各区域国内贸易比例高于国际贸易,区域内贸易比例高于区域间贸易,且制造业产品区域内贸易比例高于初级产品;第三,国际贸易对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区域影响更大,国内贸易对中部、西北和西南区域更加重要;第四,省内贸易比例呈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最后,为了分析原始数据误差对省际贸易流量估算结果的影响,本文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计算省际贸易流量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显示估算结果的相对标准差不高于6.12%~8.44%。  相似文献   

4.
目前,南京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也存在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投资理念、借贷方式过于传统、保守等问题。建议对相关要素市场进行改革,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等,引导农民将收入流向进行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套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系统,以省级行政区和迁移人口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应用群集发现和互信息节点重要性评估的算法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引入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改进链路预测算法来预测迁移人口的潜在趋势.在此基础上,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及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现实状况相符,验证了这套方法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省区1985—2009年经济增长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标准差指标并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状况及来源。研究发现:总的来看,中国省区劳均产出与要素投入均呈现空间σ趋异倾向,而全要素生产率则在呈现空间σ收敛后趋于稳定。进一步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在较长时期内,要素投入总体上扩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有助于缩小省际经济差距,这主要是由要素投入的经济拉动滞后效应和技术的扩散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省际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取了1998~2005年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从时空两方面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依据所得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各省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中国各省、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否存在条件β收敛,文章加入了四个控制变量,分别是加入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劳动力平均实际GDP增长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个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三个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重点考虑促进各省、市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10.
11.
省际碳排放经济效率的TOPSIS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健 《统计与决策》2011,(21):81-84
文章采用2003-2008年的省级碳排量数据,运用OWA算子赋权方法对不同年份进行全重分配,并结合TOPSOS评估发放对各地低碳排放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碳排放经济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结果权重修正后的结论与传统TOPSOS评价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反映公路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文章借鉴物理学容量耦合的相关概念和方法,从时间(2001-2013年)和空间(全国31个省市)两个维度分别计算了公路货运量、公路货运周转量、公路货物运输量与GDP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地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公路货物运输上述三项指标与GDP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纵向发展趋势向好;从空间维度来看,各省市各自的公路货物运输上述三项指标与GDP的耦合协调度指标数据比较接近,横向比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商勇 《统计与决策》2017,(21):134-137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省际流通成本的测度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讨论流通成本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产品省际流通成本测度指标和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新疆水果省际流通成本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新疆水果的省际流通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利于农业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新疆水果面临着空间距离和替代品竞争的挑战,存在由于流通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不足带来的省际流通成本上升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为江苏省最大的海港,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目前,其港口可接进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已跻身全国沿海十大、全球百强集装箱港行列。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下金属矿石发送量下减,以及港存能力不足、西港区线路能力受限,列车编组质量不高,信息共享水平滞后等因素,影响到连云港地区的货运量增长。为了加强路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其货运量,特提出优先提供运力保障,加快港口扩能改造,推进路港信息整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分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由过去较长时间的停滞超低速增长呈现为波动增长的新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01元,历时32年,增加了5019.17元,增长了近3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9.22%,农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增长。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期,中国农民收入水平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增长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起伏。1978年—1989年前十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速13.92%,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1990年—1999年中十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210.3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财政体系、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资金运动方式已不向过去那样单一,金融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随之,政府的调控行为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过渡到重视价值手段的间接管理,从而对加强社会资金运动的核算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公路交通流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路交通流量调查的内容、特点及方法 交通量是长期观测记录交通流的特征数值,如交通流量、流向、流速和密度等参数.调查项目包括常规交通量调查、四类公路交通量比重调查、车速调查、车辆OD调查、交通事故调查、通行能力调查、交通延误调查及停车调查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全国各省1992-2012年的省外户籍人口迁入数据和各产业劳均增加值数据,建立了PS-VAR模型以分析省际人口迁移与各产业劳动效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了解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上述变量间关系是否存在不同,还将各省份分为较发达省份和较不发达省份,并分别建立PSVAR模型,从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结果三个方面出发,比较了全国模型、较发达省份模型和较不发达省份模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