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德国纪录片导演将尘封70年的往事拍成了纪录片,德国英雄的《拉贝日记》被搬上了银幕德国著名的纪录片情节剧导演雷蒙德·莱(Raymond Ley)在11月5日至7日,携带《拉贝日记》、《洪水之夜》、《出于对德国的爱——捐赠丑闻》3部作品来北京放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放映厅里,引发中国观众最大兴趣的,是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影片放映之后,观众与雷蒙德·莱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这部完成于今年的纪录片,仅在南京和北京的两所大学公开放映过。  相似文献   

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拉贝日记》在德国尘封60年之后,于今年8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中文版,《拉贝日记》的出版,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有中国《安妮日记》之称的堪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同等级价值的《程瑞芳日记》及《日军罪行证明书》在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国家公祭日"之前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策划出版。一本是中国平民的控诉,一本是日本战俘的供述,共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在这两本书的首发式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和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均对此两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振犊感慨地说,日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前 ,南京大屠杀的罪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而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的东史郎 ,反而被战争嫌疑犯起诉 ,而且在日本各级法院连遭败绩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将东史郎日记与血洗南京的第 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阵中日记、当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日记对照 ,发现在日军暴行的若干具体细节上若合符节 ,互相印证 ,证实了东史郎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巨片《鸦片战争》面世之后,大导演谢晋的一举一动令人关注。 今年1月15日,谢导悄然来宁,和江苏省有关方面进行了一次秘密晤谈。和他同时前往的还有他的助手—上海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宗福光。此行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如何将拉贝的故事搬上银幕。 去年,江苏出版界隆重推出了一部名为《拉贝日记》的书。 随着《拉贝日记》的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充满了时代感与戏剧性的个人命运,立即吸引了影视工作者的视线。据知情者透露,在该书出版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有4家影视制作单位和出版  相似文献   

6.
《读书》杂志今年第3期刊登的戴锦华《见证与见证人》一文评介《拉贝日记》,认为这本书是一份清算日寇1937年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见证,又认为“更为重要的在于,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民族主义立场,注定要遮蔽我们质询、清算日寇罪行时历史追问的视野和深度。我们便会在历数、清算暴行时,无视类似暴行的全球化逻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非  相似文献   

7.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带回的侵华日军作战日志佐证了史实客观性,从德国挖掘出的特殊公函再现了好人拉贝的人道主义光辉幸存者穆喜福和李世珍至今还记得:"亲人"约翰·拉贝的孙女莱因哈特夫人10年前  相似文献   

9.
因舆论的热烈关注,陆川电影新作《南京!南京!》和五位学者的新书《中国不高兴》强力吸金,“争议”带来的是惊人的票房收入和销售数字。当然,同样高涨的还有观众、读者的激动和亢奋。—部电影、一本畅销书中所引发的民族主义与大国民思维,不时散见于社会舆论中。  相似文献   

10.
潘盛 《金陵瞭望》2008,(21):87-90
翻开《吴都赋》、《桃花扇》、《白门买书记》、《南京三年》、《南京日记》、《南京的思念》、《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渐渐远去的背影,却又分明透露出南京文化的底气。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最不愿触及的伤痛。2008年由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传统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叙述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战争中的人性。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去把握战争中的芸芸众生,从概念化的传统集体记忆还原到真实自然的人性。对角川、唐先生、小江进行重点分析,展现中国人充满希望的抵抗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电影《入殓师》与文学作品《纳棺夫日记》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结构、情节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两者生死主题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理清二者的关系与异同。  相似文献   

13.
近据报载: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南京大学达成协议,出巨资争取尽快修复位于鼓楼坡下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南京人民,特别是老一辈南京人对传世英雄拉贝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拉贝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和平战士……  相似文献   

14.
电影《街头日记》是根据美国加州长滩市高中英语教师——艾琳·格鲁威尔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本文以影片中所展现的艾琳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电影的具体片段,旨在探讨艾琳老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 ,但时至今日 ,日本右翼分子不承认历史上曾经有过对华的侵略罪行。《拉贝日记》以日本同盟国人和异国友人的角度 ,客观公正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有力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罪行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现实告诉我们 ,今天的日本并没有从侵华战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种种迹象表明 ,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 ,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读李慈铭的最后一函《日记》@祁龙威$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相似文献   

17.
光复镇江始末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镇江市博物馆藏有一册李竟成日记——《光复镇江始末记》,后附《江北支队光复浦口战斗日记》。《光复镇江始末记》从未发表过。关于浦口战斗,陆小波的《光复浦口之战》,实即根据李竟成的《江北支队光复浦口战斗日记》改写而成。辛亥革命时光复镇江和浦口之战,对光复南京起着重要作用。策动光复镇江和浦口之战的是同盟会员李竟成。有些回忆录中,在叙述这两个重要事件时,往往有抑低李竟成之处,不符合历史的原貌。李竟成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有他的弱点和局限性,但在推翻清王朝,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斗争中,他出生入  相似文献   

18.
再耐心一点     
2005年到2007年似乎是青年导演们集体发力的时期:2002年《开往春天的地铁》之后3年没拍电影的青年导演张一白一口气拍摄了两部电影《好奇害死猫》和《夜上海》;自《惊蛰》之后3年未拍电影的王全安完成了他第3部作品《图雅的婚事》;陆川自《可可西里》之后终于开拍《南京,南京》;2007年1月8日,王小帅的新片《左右》关机;1月19日,张扬的新片《落叶归根》在全国上映。1月9日,电影局、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导演电影创作论坛”开幕。1月17日,2007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电影局通过了青年电影导演资助计划:为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政府资金支持。今年已确定扶持的青年导演有16人,包括陆川、王小帅、徐静蕾、贾樟柯、宁浩、宁才、乌兰塔娜、张扬等。  相似文献   

19.
陆川是时下炙手可热的一个名字。这个年仅38岁的新生代导演面容文弱,可光芒却远远盖过了众多前辈。从《寻枪》《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巨大的光环背后,陆川的成名之旅可谓曲折多艰。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组团来江苏视察。著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作为视察团副团长来到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及太湖旅游度假区视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 年已73岁高龄的王丹凤,言谈敏捷,谦虚、和蔼,举手投足间,仍不难见到她当年主演的电影《护士日记》中的简素华、《家》中的鸣凤、《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风姿。1992年,她和她的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