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确认识图书馆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对于明确图书馆的性质,开展图书馆工作,发展图书馆事业,深入研究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都有重大关系。它涉及到图书馆领域里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关于图书馆的性质问题,在图书馆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对于图书馆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对于藏书不分新旧,兼收并蓄,“对于读者,不分阶级,一视同仁”。这种观点,否定图书馆的阶级性,片面宣扬图书馆的社会性。另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是图书馆的根本性质,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观点,否定图书馆的社会性,片面夸大图书馆的阶级性。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把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2.
在法学界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讨论中,本文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法的社会性是一定阶级社会关系的体现,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法的阶级性决定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反映法的阶级性,二者是一种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 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自从宣布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此提出种种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阶级性并不是法所固有的,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既有阶级性一面,又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性一面,不是所有的法都有阶级性的,还有反映全社会利益和要求的超阶级的法;有的认为法的社会性不是非阶级性的,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者都是法的重要属性;有的认为承认了法的阶级性,就必然排斥法的继承性,等等。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深入探讨这些  相似文献   

4.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是毫无疑义的.恩格斯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相似文献   

5.
法的阶级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法这个社会现象,也如同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向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才能对法的本质,即法的阶级性问题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回答. 随着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法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法学界引起很大的兴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法学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周凤举同志《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一文,就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只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法的规范和功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7.
试析德育功能的两重性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德育的功能始终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其中,阶级性功能是一切阶级社会德育的主导功能,社会性功能必须服从、服务于阶级性功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德育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又应不断发展其社会性功能,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图书馆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对于明确图书馆的性质,开展图书馆工作,发展图书馆事业,深入研究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都有重大关系。它涉及到图书馆领域里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关于图书馆的性质问题,在图书馆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对于图书馆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意见:一是阶级性并不是法本身所具有的,因而主张把法分为两部分,即分为专政性的阶级压迫的规范和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的规范;二是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因而认为把法律规范分成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部分是不科学的。究竟如何正确认识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是马列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等等。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是符合历史和现实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恩格斯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风尚的核心,社会主义体育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但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对专业体育工作者的特定要求,也是所有直接或间接参加体育活动者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因而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个曾经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观点。为了给这一观点治罪定性寻找论据,他们施展出篡改马克思主义的鬼蜮伎俩,首先把“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观点强塞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当中去,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把它当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到处兜售,胁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人性问题的时候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长期以来,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对“具体的人性”、对“带着阶级性的人性”的强调,就是对一般人性的否定,又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阶级性,也就是指“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这种看法,可以表示为:“具体的人性”=阶级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其实,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具体的人性”,是在否定“抽象的人性”这个意义上对人性这个概念所作的科学解释。所谓“抽象的人性”就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和历史环境,抽象地、孤立地把人看作“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正是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有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是历史教学规律?探讨这一问题,对历史教学理论体系、历史教学原则的确立,以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意义。 历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探讨它的规律,必须先找出它的基本条件作为研究的基点。这个基本条件就是它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性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乃是人的根本属性。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功利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具体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却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范围,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基础.通过对《美的历程》的分析,可以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功利之美",美是被创造的,美是有现实效用的,人类被美驱使着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中观"的角度来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加以把握与重新整合,即认为社会性道德有待于以"下学上达"的方式转换为宗教性道德,而宗教性道德则也必然以"上智下移"的方式体现为社会性道德.历史上,儒家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式来建构与实践这种人文性道德,它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性道德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报神恩"与"报人恩"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问题,我国学术界曾于一九六三和一九六四年开展过热烈的讨论。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场讨论不久就揠旗息鼓了。那时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 对“阶级的道德”的理解问题。有人认为,所谓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不同意上述意见的人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由于  相似文献   

18.
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道德体系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性。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分别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虽然有着貌似相同的“整体”,但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决定“整体”有完全不同的涵义,从而也就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以道德原则为出发点的其它方面道德关系的对立,也是对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本质区别的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有没有阶级性,是语言学界正在争论的重要问题。为了交换意见,提高认识,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在1961年12月12日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决定一门科学有没有阶级性的标准是什么,否则就会文不对题。过去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些意见有企图简单化地解决问题的倾向。例如,以语言学者本人的阶级性问题代替了语言学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如果同意这种做法,那么,阶级社会中一切科学都将具有阶级性,而且同等程度地具有阶级性,这实质上是取消了各门科学有无阶级性这一问题。又例如,有人单纯从各个阶级对待一门科学的主观态度方面去看它有无阶级性,这种做法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从主观上说,各个阶级一般都是要求科学成果有利于自己的阶级  相似文献   

20.
一革命导师论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个道德概念问题,也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列宁说过:“哲学常常在词的定义等等方面纠缠不清,牵涉到一切范畴”,因为人们对道德概念的认识不一致,所以便常常引起争论。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随着时代和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都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认为,道德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