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中国农村的落后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合理疏导等方面的对策,做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表现在土地、人口、地理空间和"软"环境等方面。其产生原因有:城镇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拉力、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融入城市的艰辛,使农民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联系。治理农村"空心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为农民进城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走产业化之路,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美丽"村镇"。  相似文献   

3.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行为的新特征.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城镇转移与流动,必须在兼顾城市与农村两大区域劳动力结构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长远布局,既要规避城市"用工短缺",也要防止农村"精英流失",实现城市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中国农村1 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文章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至城市,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的优势、劣势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提出新生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引导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劳动力与资本在城市和农村的和谐结合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在城市,人为歧视导致经济歧视,进而引起农村劳动力与资本结合度低.在农村,财政、金融和私人投资受限是生产要素结合度低的原因.管理当局可以从强化财政对农民的扶持与保护职能、依靠政策性银行带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吸引外国和城市私人资本投入、降低农民劳动力流动成本来增强农民投资能力等几个方面来提高双生产要素结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刘易斯模型,投资与工资差距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投资的相对不足与较低的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根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应当实行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生产性投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等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从建设"新农村"视角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若干有分歧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是传统农村劳动者,而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指向城镇的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村的转移;不仅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业转移;不仅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包括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断随着工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保证"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并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步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和田绿洲面积有限,在农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缩小,富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转移富余劳动力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者素质不高、缺少劳动技能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劳动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并在务工过程中学到了劳动技能。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就是和田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典范,该村农民在外出务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既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减少农民关键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市农村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总量、分布密度均居全省首位。近几年来,我市各地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变潜在资源优势为增收主要渠道,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2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1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实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04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2%。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农民历来是以食为天,以土为本。然而今天,数百万农民却一反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热爱故土的传统,独自一人或携家带口流向城市、矿区,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以工程队、保姆、盲流等形式出现,形成一股人口流动的民工潮。这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潮流取决于农村地区低收入和劳动力过剩形成的推动力以及城市的拉张力。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农民流动是部分农民失业现象的客观反映。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劳力一向过剩。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劳动力出现富余,且这种现象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而愈加明显。加之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集约经营,他们所能从事的只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因而他们只能到适应他们的地方,即缺乏简单劳动力的地方去干体力活。因而,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状况为切入点,具体联系福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行业的分布、劳动适龄人口的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等基本分析,来认识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加速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其地域选择,是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相适应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转移途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过去的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城市外延型扩张.今后应把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就地转移上,即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转移农村劳动力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农民变市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最近,江苏农村调查局对全省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速调查,共调查了700乡镇7000户农户,250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唐付林  蔡轶 《金陵瞭望》2006,(18):76-76
打造劳务品牌,是六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大特色:3年来.全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23.4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都得到省、市的表彰,是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区.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但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系统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目前中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有效保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但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存在着农民自身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强、培训机构工作不到位、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培训工作的推进和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