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由于解放前的少数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农(牧)奴制社会和封建地主所有制社会,因此,除个别民族外,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化程度都很低,甚至有的民族还处于原始愚昧状态。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因此,各级政府在大力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各个民族人口文化程度的起点有的较高有的很低,各个民族地区的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又不一样,所以,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也就有快有慢、有高有低。  相似文献   

2.
葛丰交  朱新莲 《西北人口》2009,30(2):116-119
本文运用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几项主要指标,即每万人口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文盲率等,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了哈萨克族的人口文化素质,并与全国、自治区平均水平和其他几个民族相比较,其非文盲率在全国住居第三,仅次于塔塔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大大高于全国、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他几项指标在自治区被比较的13个世居民族中处于偏下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充分体现人口数量与人口文化素质相互作用的年龄别升学递进模型,引入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控制变量总和生育率和反映教育能力的控制变量招生人数,对2000年和2010年及未来中国人口及不同发展阶段中人口文化素质特征进行了多方案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4.
近10多年来,我国各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及职业构成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善,而且,有的民族的妇女在多项指标上已经赶上和超过了汉族。然而,还有一些民族的妇女的某些指标还有待于提高。一、各民族女性人口的增长与其地位的提高 1962-1990年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女性人口,由3302.17万人增至4451.66万人,增长了34.8%,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8%。增长幅度之大,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素质及改善妇女地位都有不利影响。当然,在这8年中,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数量的增加除了自然增长因素  相似文献   

5.
甘肃人口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科  项亮 《西北人口》2004,(2):51-54,58
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甘肃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人口文化教育的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和性别差别比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处于后列。  相似文献   

6.
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民族人口的原始数据,通过民族生育水平分类,对中国蒙古族的生育模式作了比较与评价。1981~1989年8年间.蒙古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人口稳定增长的阶段。在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育龄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职业构成中科技人员和干部的比重增加以及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生育率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占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构成现状及其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四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 解放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原因,除个别民族的文化和汉族差不多外,大多数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文盲率高。除内蒙古、新疆各有一所大  相似文献   

8.
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均等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动态上看,文化女性人口数量有了高速增长,文盲半文盲人数降低迅速,特别是高学历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幅度最大,说明女性人口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与空间对比角度看,女性人口与男性人口受教育机会的非均等性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女性人口加入文盲的机会在增大。另外,从女性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内部结构上看,还存在显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表现出受教育机会的非均等性,这种非均等性直接影响女性人口就业机会的均等性。  相似文献   

9.
妇女教育与婚育行为──福建省的情况分析徐辉妇女教育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妇女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半数人口的文化素质,同时还通过对妇女婚育行为的影响,关系着下一代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依据福建省第三(1982)和第四(19...  相似文献   

10.
1995年金秋的一天,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P04项目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主持人向中外专家介绍一位年近古稀、精神饱满的老者:“这位就是当今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成果较多的人口学家,北京经济学院的张天路教授。”一语惊四座。接着,张教授宣读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民族人口文盲分析新方法:人口文盲金字塔法”。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传统的计算文盲率法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国家  相似文献   

11.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已有较大提高。据部分省市初步统计:1990年9月以来,全国有600多万文盲入学扫盲,其中300万人已脱旨。我国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22.81%降到1990年的15.88%,青少年文盲数大大降低,全国扫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数百万文盲脱盲的同时,一些新文盲却又在  相似文献   

12.
<正>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全国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也有了较大的降低。但是,由于城乡的地理、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对文化教育事业所采取的措施不同,致使全国城乡、地区的人口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人口文化程度提高的幅度和文盲半文盲比例降低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 按目前国际通用标准,15岁及15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文盲、半文盲。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文盲率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教育普及和发达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盲率的高低对人口再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西双版纳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及其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作简要分析。一、西双版纳的文盲人口云南省西双版内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南部边疆,辖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其东南和西南与老挝、缅甸接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州有人口796,354人,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省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分析许鹿张为东郑元恒(贵州大学管理科学系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贵阳550025)人口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它不仅反映一个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而且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还对人口控制、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忠祥  辛海明 《西北人口》2004,(5):34-36,40
本文认为撒拉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意识落后,由此提出要发展撒拉族的教育,实现人口现代化,必须树立教育优先意识、解决女童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力遏新生文盲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正>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的体现,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乃至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发达。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口素质是人口学中反映人口素质的规定性的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它反映一定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口发展史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口素质呈现不断提高的运动趋势。这种趋势在现代社会愈益加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福建省自70年代末以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文化教育、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人口素质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一般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人口的文化素质则是衡量人口素质的主要方面。当前,加强和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乃至加快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正>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又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每万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较1982年普遍有所提高。大学水平(包括毕业、肄业和在校)由1982年的60.1人上升到86.3人,高中程度由662.7人上升到687.8人,初中程度由1,775人上升到2,115人,小学程度由3,537.7人上升到3,612.4人。同时,文盲率也有所下降。1982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2岁以上人口的31.87%,1987年降至26.77%。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人口的文化程度分析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的分析。考察和研究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对于了解当前我国人口的总体文化素质,制定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布置今后工作的重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抽查资料,对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城乡构成、地区差异等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所统计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是指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不足一千五百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据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我国15岁及其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6.10%,占15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