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玩     
《青岛画报》2015,(1):6-7
随手皆艺术艺术家Javier Perez利用手指结合绘画,让整个简单的线条画变得意想不到。突然爱上了衣架这款木制衣架叫做Tetris,墙挂式,是不是从第一眼看上去就爱上了呢?返老还童是什么样子?国外摄影师配合TIMES一篇老化相关的报道.拍摄了一系列年迈的儿童作品,就像之前看过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稀疏的毛发,黑白的差异,婴儿与老人其实也是非常相像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特殊的"门类"。它不是以绘画对象来分门别类,而是以绘画者的身份和作品的气质来识别。它就是以绘画者的身份和作品的气质来识别它就是文人画——文人所作的画,充满文人气息的画。  相似文献   

3.
陈美珍 《学术交流》2013,(1):173-176
陈师曾是民初画坛上的重要人物,其艺术主张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现代转换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守,同时也是在"采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对中国画现代转换的理性思考。这种坚守中的变革影响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现代转换的探索,成为中国绘画寻找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的你与昨日的你相比,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与五年前十年前的你相比,还会没有区别吗?又见杨柳时,她已然成长为可圈可点的青年画家。近年来,她创作的绘画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而且表达上也有其独到的魅力,使中国画的传统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因为她的内心与众不同,所以笔端的作品自然与众不同。绘画是一种毕生的修炼透过杨柳的绘画,我们清晰地看到,她正执着地朝前走,艺术之道  相似文献   

5.
花鸟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独树一帜的领域.从唐宋丹青到元人水墨,再从明清绘画到现代绘画,它以独特的笔墨神韵争芳斗艳.尤其文人花鸟画,借写花鸟之形以表达画家主观的意象情感.潘天寿先生说:"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着,不过假自然之形耳.无此形象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终在心源".文人画家更注重神韵意境的追求.流传于世的文人花鸟画精品璨若星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6.
北宋"画学"和"翰林图画院"本是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北宋徽宗朝的"画院"时,却将"画学"与"画院"混为一谈。因此,本文就"画学"本身及其与"翰林图画院"的关系进行探讨,重点阐述创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的"画学"是国家培养绘画人才的教育机构,同时它与"掌以绘事应奉"的"画院"也有着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什么是绘画的形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艺术家,总是对艺术形象、艺术之美、艺术之真、现实与表现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为尽量不使这些词在我们分析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就讨论的范围限定为绘画艺术。艺术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什么?艺术家利用画纸、颜料、画笔  相似文献   

8.
中国互联网用户在网上究竟都在搜索着什么?它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一些国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据中国最大最受欢迎的中文引擎百度网站统计,该网站"十大什么是"是: 1.什么是基金?2.什么是权证?3.什么是股指期货?4.什么是股票?5.什么是电子商务?6.什么是爱?7.什么是3g(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8.什么是企业文化?9.什么是科学发展观?10.什么是oem(原始设备制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讲究意境,诗由情起,画自境生。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第一次使用了"境界"一词,清初的笪重光《画筌》继唐代王昌龄《诗格》之后,第一次在画论中谈到"意境"。总而观之,都是主张在对物象的描绘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意趣,借景抒情,笔随意动,达到"摅发人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覃洪萍  王铁飞 《社科纵横》2008,23(5):114-116
线条色彩是绘画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中国画在长期的演变中却发展成注重对线条本身表现力的挖掘.不太重色彩这一状态,"轻色重线"表现形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文人笔下的线条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凸显了文人的精神风貌.本文拟对中国画中线条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梳理,探寻作为中国画气韵载体的线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并试图提醒当代国画家继承中国优秀的线造型传统,以气运笔,以墨显韵,创作出更好的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11.
铁岭话词典     
正各个儿: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自己"。例句:大白天的怕啥啊,各个儿走呗。啥前儿(sháqiánr):就是"什么时候""多会儿"的意思。例句:你啥前儿回来,告诉我一声。哪门子:"什么"的意思,一般用于反问句中,表达不满或斥责的意味。例句:你生哪门子气啊,俺们也不怪你。浑儿画的:"不干净,有污垢"的意思。例句:你那小脸,怎么浑儿画的,去哪儿疯了?旮沓:"地方"的意思。例句:俺们东北那旮沓可是四季分明,不像你们南方春夏秋冬都分不清。  相似文献   

12.
正当名表、珠宝、高定服装、汽车与绘画的结缘,超越了艺术门类的界限,超越了材质和工艺的界限,这样的产物凝固的不仅是源自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和造型,更是对美和永恒的追求,无惧时光流逝。于是,画作的艺术灵魂在另一件物体中重生,抑或升华。手腕上的世界经典吴炳是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画院待诏,工画花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其画"写生折枝,可夺造化,彩绘精致富丽"。静看这幅传世之作《出水芙蓉图》,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  相似文献   

13.
文人风流     
正作为公认的"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的画究竟有多好,其实已经很难评价。不妨举个例子,很多人研究齐白石,都要从吴昌硕开始。作为吴昌硕知名的十三大弟子之一,齐白石与吴昌硕在艺术上渊源颇深,在齐白石的绘画尤其是花卉木石中,经常可见吴昌硕的影子。可以说,吴昌硕是清末民初写意花鸟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吴昌硕绘画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金石气重、笔力雄浑。他曾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对于  相似文献   

14.
对哲学我们有多种发问方武,哲学是什么?哲学在哪儿?哲学为了什么?为什么而哲学?当哲学对自身以"是什么"的方式发问陷入窘境的时候,哲学就在"为什么而哲学"之"为"中从书斋中的哲学出走了.哲学走进了前哲学的生活世界.哲学从"师法传统"到"师法造化",从"意料之中"到"意料之外",从"哲学的终、始划界"到"哲学的圆圈",从而从"哲学之中"到了"哲学之外".哲学之"道,行之而成".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家喻户晓的中国画家,齐白石绝对算一个。尤其是他画的虾,曾经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脸盆里、毛巾上、暖瓶上……以至于很多人都将"虾"作为齐白石的第一联想词。齐白石画的虾之所以那么出名,当然是因为画得好。究竟好在哪里?一般人的感觉就是"像"。而这份"像",  相似文献   

16.
千年丹青     
<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赏鉴的六项要求,即"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随类赋彩,四曰应物象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这六点既是对中国画品评的概括,更是专指工笔重彩技法的绘画准则。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的艺术创新主要有象征化、绘画化和音乐化.书名中的"灯塔"就是一种象征,象征光明、真理、目标和追求,也象征孤独和博爱;小说的三个小标题,也都各有象征意义.小说的三个部分,就很像三幅一联的巨幅图画,这些画就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画的全是画家的印象.小说至少有四条旋律线,使它自始至终萦绕着音乐的旋律,回响在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正李兵雪山画最大的特色是创新和创造。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兵执着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当代中国美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观看李兵的绘画原作冲击力特别大,我想到鲁迅的一段话:"我的血肉应该喂动物的话,我要喂狮虎鹰隼。养活了狮虎鹰隼,在天空,在崖谷,在丛莽,在大漠,是伟美的壮观,看了令人神往。"看了李兵的画,觉得是伟美的壮观,令人神往,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19.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20.
正李如在绘画构图的"势"上颇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这种"势"与韵律、节奏不是外在的,而是渗透到人物的感情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邵大箴综观李如近20年的历史画和军事主题画的创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的艺术创作是以主题不断深化和表达语言的本体性拓进的特征而发展的。在主题性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作品与李如精神的某种契合,同时我们在作品中也感觉到了画家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