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利用Malmquist指数法、空间自相关法和时空跃迁测度法,采用中国30个区域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现象,但空间格局变动中呈现出稳定特征;1997-2003年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离散分布特征,2003-2012年表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空间结构,16年间高值集聚区域逐步向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南部和江浙一带靠拢,低值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四川以及周边省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旅游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旅游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差异是引起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主要集聚在西北地区,低碳排放强度地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型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刻不容缓。文章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研发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两极集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双重视角,运用生产函数、Moran-I指数等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劳动力要素扭曲程度进行测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分析劳动力要素扭曲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变动来看,劳动力要素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程度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从空间分布和空间相关性特征看,劳动力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总体上沿着“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方向呈现加剧的空间分布特征;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即沿着“西部→中部→东部→东北”由内向外逐渐加强分布;要素扭曲程度与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呈现不断弱化态势;第三,从区域差异及分解来看,中国四大地区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区域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价格扭曲程度区域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总体差异主要来源都是区域间差异。这些结论有助于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2008-2013年人口和GDP历史数据,利用ESDA、地理集中度及区域重心法,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探究了人口、经济的动态演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两者间的集聚差异.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2008-2013年人口集聚特性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化趋势明显;莱州湾东部区域人口密集度较大,而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经济聚集性较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经济集聚分离.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框架,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模型等方法,分析2006—2019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适度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发展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不同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全然相同,财政投入系统增长较快,而社会福利系统增速相对较慢。(2)社会保障发展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存在区域失衡问题,具有“东高西低、中部塌陷”的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受国家政策红利影响,西部地区在研究期内获得较好的发展。(3)社会保障发展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东部地区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低值集聚为主。在研究期内,高值集聚类型有所扩展,而低值集聚类型有所收缩。(4)从负担系数来看,在研究期内东中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总体高于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内部也出现分化现象。从适度性来看,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但随着时间推移,中西部地区的适度性开始赶超东部地区。(5)在优化路径上,可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维度优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安全共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并从空间相关性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空间分布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要素投入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空间门槛特征.研究表明:当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跨过0.067、0.243和0.285这三个门槛值时,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差异;东部、中部和北方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处于L-L集聚、H-L集聚或不显著地区;西南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地区,处于H-H集聚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林春艳  乔文 《统计与决策》2023,(15):120-124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长曲线模型和产出增长率法综合判断了中国旅游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目前正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旅游重心空间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中国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呈现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局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HH集聚区呈现出随中国旅游重心轨迹向中西部扩散的发展态势,LH集聚区空间分布分散,且趋于中西部集中,LL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且空间范围呈不断缩小趋势,H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分布范围最广;中国省域单元旅游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集聚存在较高路径依赖,不同类型空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较少发生跃迁;资源驱动、市场驱动、交通驱动、创新驱动是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中国21个区域的相关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区位熵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系统刻画了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与分异性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地理集聚度呈现稳步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产区间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形成机制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有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非农产业水平、政府政策与根植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我国2013—2020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并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影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2013—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效率总体有所提升,但总体未实现有效配置;从空间分布看,不同省份的医疗卫生资源效率存在差异,相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发现,主要是医疗设备和人才的不足制约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率提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演化上看,东中部地区较为平稳,西部地区受政策、环境等影响,变动较大。建议强化医疗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大西部地区医疗投入,优化东中部地区配置效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协作,平衡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10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全面揭示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考察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创新能力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稳定分布格局,且集聚类型总体呈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代表的“高-高”型,以及以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代表的“低-低”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既存在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质式创新领域,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策略式创新领域;在政府创新资助单一门槛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了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聚类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进一步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2)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鲜明的区域非均衡特征;(3)各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子群间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缩小趋势,并且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存在σ收敛,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差异显著;(5)各地区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绝大多数省份位于“H-H”和“L-L”集聚板块,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专利文本分析识别得到45万余条我国数字技术专利,构建二阶段时空极差熵值法测算我国2000—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探究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寻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态势更为明显;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最高的5个省份;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西”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数量差异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从驱动因素看,研发人力投入是影响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研发人力投入与信息基础设施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不同地区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本研究丰富了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评价相关研究,对探索各地区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