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北亚的各国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人类种群的密切关系以及民族互动、文化彼此接触与有效交流的历史,自然拉近了区域内各国间的文化、经济以及人员的频繁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传统的作用,增进区域内族群/民族间彼此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跨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力,构建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全球化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地方性知识,以期在全球化场景中深层探讨在东北亚区域建构"文化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思路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跨境文化遗产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共有、共建与共享的人类文化体系,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制度环境中,跨境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营造跨境伙伴关系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而遗产的跨境维度可以为更广泛的文化合作框架提供一个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理解的“第三空间”,从而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与合作。以跨境合作的视角探讨当前国内外跨境文化遗产的现状及跨境申遗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分析未来跨境文化遗产的走向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田华 《民族论坛》2011,(7X):76-79
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本文以云南"大丽铁路文化保护项目"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整合各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化保护行动,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各方思想意识的提高,强调以专家和施工业主的介入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重视专家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合作等等,对民族文化保护都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化的经济本质已经显露,文化建设的需求日趋紧迫。在文化建设方面,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已从单一文化建设转到国际间的对话中来,让民族主体性文化在跨文化视野下创新运用传统文化和谐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跨文化建设,以中国文化为母体,与世界上最有汉学话语权的法国学界合作,与东西方其他一流高校的汉学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跨文化对话系统的建立。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对在全球化与跨文化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湖北以茶促“融”,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为媒,促进边疆茶销区与内地茶产区、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产茶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富民,加强民族地区茶产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茶载文,推进中华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茶润心,挖掘各民族创造中国茶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茶弘道,宣传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精神特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将《民族团结研究》杂志刊发的《湖北省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转载分享。  相似文献   

6.
同样是跨体系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和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教科文组织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框架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又使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贯彻实施能够落在比较扎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一致性,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功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应重点从健全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动模式以及红色文化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三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根铸魂作用,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8.
崔明德  王硕 《民族学刊》2023,14(4):44-52, 139
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各民族经济互补、经济互动与共同繁荣等意涵。和亲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相互依存。各民族经济互补是和亲的内在动力,双方都希望通过和亲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满足经济需求。历代和亲活动加强了朝贡与互市贸易,推动了不同民族的物品流通和人员流动,形成了经济交流网络,畅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互动。历代和亲有助于各民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助于各区域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物质财富的总体提升。各民族以和亲促发展的历程,为多民族中国地区间、民族间的相互协作提供了历史经验,为各民族形成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洪盛志  方清云  陈立鹏 《民族学刊》2023,14(3):23-32, 14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确保其与全国“一条心”“一盘棋”“一个调”。目前,民族地区还存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建设等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必须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向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花儿”是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民歌符号,充分体现了甘青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对于“花儿”这一西北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是从文化本位的角度对于西北花儿的本质属性进行正本清源,更能从经验案例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知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都是儿女情长,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后者则偏重于对个性独立,自我约束的描写, 突出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从对两部小说的对比可发现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人格结构会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对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的缘起、特点作了介绍,并概述了徐杰舜、邓启耀、张有隽、方李莉、于长江、李宏夫、郑瑞贞、黄东秋、赵绮芳等学者所提交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甲壳质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目前主要利用化学加工法(酸碱法、酶法等)从虾、蟹壳中制备得到。甲壳质的溶解性能较差,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可得到壳聚糖,即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质、壳聚糖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相应的衍生物。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许多优良特性,因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成为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还是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沙特阿拉伯作为海合会成员国中的大国,其石油出口发展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经贸关系特点的分析,提出中沙经贸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中沙经贸合作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没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语言没有难学与易学、发达与原始、优秀与低劣之别的角度 ,驳斥了偏颇和错误的语言价值观。作者认为 ,任何一种被使用着的语言 ,都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 ,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在有效地为其使用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而且常常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满足该民族成员自身的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象征该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初生公牛犊肉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做了探讨。公牛犊肉可作为肉制品的原料向,尤其与猪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个初生犊牛可采集无菌血清800-1300ml;从犊牛第四胃中能提取皱胃酶,促进乳业的发展。小牛胸腺、肾脏、睾丸、皮等资源也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