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国家十七个部门联合下发指导意见,鼓励加强规划,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本文研究青年发展型城市,从内涵及特征着手,围绕建设试点的背景、价值意义及全国建设进程进行阐述,提出做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为全国其他城市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积累经验,让青年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结婚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消费,直接反映城市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该文以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为主线,以安徽宿州为研究案例地,采取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功能主义等相关社会学理论,详细描述了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的状况.认为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当代城市青年结婚高消费的主要原因,揭示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中存在的年轻人“啃老”及其心理压力问题,提出从宣传、教育及服务三方面入手.倡导城市青年结婚消费合理化、理性化。 相似文献
4.
荣东升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21,(12):0043-0044
近些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环境逐渐开放的形势下,城市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个人以及社会的种种因素,越来越多的“恐婚族”接连出现。都市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大多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恐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不仅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本文中会系统研究都市青年恐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恐婚问题进行介入,帮助恐婚族摆脱心理疾病,以期能够为后续各界人士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一些文化层次、文明程度、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年青人当中 ,试婚现象大量涌现 ,已经形成一道不可忽视的婚恋景观。对于试婚者的数量我们无法予以科学统计 ,但以下的统计数据则可管窥试婚现象的不容忽视。199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对北京市九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婚恋观的问卷调查 ,对于婚前同居有33.3 %的学生表示认可 ,①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97年11月在4所中学433名学生中的调查发现 ,有42.6 %的男生和15.3 %的女生对婚前同居表示赞成。② 澳门泛澳青年商会1995年对1152名中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神、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不仅伴生了大众文化也伴生了城市化。青年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城市,城市恰恰又是大众文化的天下,而以商业文化为本质的大众文化由于它的平面化、世俗化,成为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以改善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以塑造代表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导型价值观的城市精神,来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从而为青年的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山东省范围内取样(N=1230),对当前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城市青年的主观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理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生力军。本文通过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对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城市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就业关乎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青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总体而言仍高于城市非青年群体和农村青年群体.就业质量对提升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收入、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发生影响,工作强度和工作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明显.要提升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需从提高收入、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更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机会入手,同时还需要降低这一群体对工作和就业的厌倦情绪和无力感.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研究》2020,(1)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2.
13.
Julie Becker Ricky Greenwald Cricket Mitchell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11,28(4):257-272
Community outreach and focus groups were conducted in an impoverished multi-cultural urban neighborhood to develop a local,
culturally-sensitive and community-responsive adaptation of Greenwald’s (Child trauma handbook: A guide for helping trauma-expo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worth, New York, 2005) phase model of trauma-informed treatment. Fifty-nine children with a wide range of presenting problems were referred for
treatment. Outcomes included 87% retention rate of participants treated to successful termination, as well a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This project demonstrates that hard-to-reach disenfranchised urban children can
benefit from trauma-informed treatment when it is appropriately adapted and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网络婚恋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它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好前景。但它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网络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婚恋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15.
16.
透支消费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透支消费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成为人们奋发工作的推动力、自我约束的紧箍咒和独立意识的催化剂,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强化青年人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但透支消费也给青年的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因素,滋长青年唯我独尊的个性品质,养成狭隘片面、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甚至造成人格上的自私贪婪.因此,社会应对当代青年的透支消费给予正确的舆论指导与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7.
18.
Tatiana D. Gray Matt Hawrilenko James V. Cordova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2020,46(3):507-52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s well establish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Marriage Checkup, a brief two-session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Two hundred and nine married couples participated in the Marriage Checkup and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N = 108) and Waitlist-Control Conditions (N = 101).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ondition, intervention participants repor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d = 0.55), with an even greater effect for those who were reporting more severe baseline depression symptoms (d = 0.67). These outcomes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within long-term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couple 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trials, making this the briefest intervention to date to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Clin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