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美的规律”,但“美的规律”是什么,马克思没有直接明确作出回答。研究者们对“美的规律”持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美的法则就是典型的法则”;有的认为美的规律是“左右物质朝向一定目的的组合而运动的规律”,有的认为美的规律是“现实的感性具体的对象所具有的必然性同人的自由两者的统一”。可以说,对“美的规律”的见解,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因此,对“美的规律”还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规律”的一点粗浅的  相似文献   

2.
“美的规律”这个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动物的不同生产特点时指出的。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高的自由不能在必然性领域里寻到,只能存在于超必然性的世界。思维或精神自由是人类最彻底的自由。马克思提出“物的尺度”、“人的尺度”以及“美的规律”等概念,与真、善、美密切相关,且是一个渐次升高的系列。隐含着真和善的“美的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高规律,是人类向自由世界迈进的路标。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把五十年把开始,当前继续深入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议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也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怎样理解《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美的规律究竟是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东西,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规律呢?这里,我们探讨一下马克思对席勒“美的规律”说的扬弃,以求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论美的规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 ,要去说明美的规律 ,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 ,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 ,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 ,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 ,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 ,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 ,体现美的规律 ,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 ,以己度物 ,自由超越 ,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一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美的规律”,引起了我国美学界各家的热烈讨论,至今尚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笔者也曾对“美的规律”做过一些分析,最近又经过一番思考,现在不揣浅陋,写在这里,以求得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来,“美的规律”一直成为美学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由于马克思只是提出“美的规律”,并没有具体论述“美的规律”,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不少的推测和争论,至今无一种说法,获得大多数人公认。 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阐述“美的规律”是什么,但联系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所体现的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马克思是从总的原则上阐明了“美的规律”的。本文主要根据《手稿》的论述,谈谈对马克思“美的规律”说的一些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不是物质世界的刚性限定性,不是神话世界的虚幻超越性,而是人类世界现实性与历史性、限定性与超越性、自然性与社会性、自在性与自由性的矛盾统一。超越知识论的认识方式,探讨"美的规律"的形上指向,是透视物质世界、神话世界特性的前提,是把握人存在特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①中第一次谈到了“美的规律”。至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苏联美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课题。不论是“自然派”还是“社会派”对这一问题都无系统的看法,他们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观念体系:前者只是把  相似文献   

11.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对于美具有独到的见解,其要点是:陶阴阳之粹美,孕造化之精英;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辞令褒贬,导扬讽谕;丽则清越,言畅意美。他对于丑的开掘则为:抉异探怪,起幽作匿。在哲学思想上,观照美丑,都必须遵循"道美"的原则。至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否为柳子之说,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3.
以商品外衣、附属物出现和存在的包装,其作用与意义除基础的物理功能之外,主要在于其视觉美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包装的视觉美兼具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双重属性,其设计创意离不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智慧方案的提供等三个维度;其发掘与撷取应坚持审美视野全球化原则,消费需求与审美心理双重变化原则,承载文化传承、创新与转换使命原则,致力于包装问题治理原则,科学技术集成运用原则;为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追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商品与包装、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自主设计与自觉设计三重关系。唯有如此,商品包装之美的创造才能与时俱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的价值追求,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的美感表现为质感、馆舍、场地、器具、音乐、图标的直观美;姿态性的、力量性的、悲壮性的、成就性的、矫健性的、武士性的、潇洒性的、创造性的运动美;团队求和谐、临危心不乱、受挫不言败、有功不轻狂、无名心不悔的人文精神美。这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必须要充分展示社会人生美与主体性情美。这就要求电视编创人员,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与鲜明的个体风格和谐统一的原则,去阐释社会生活之美,去表现生命之美、理想之美和未来之美。其次,各类电视节目,可以说都是主体对某些物像的切割筛选、删除渲染之后的再生物。因此,电视节目制作就必须要坚持充分展示生活真实美与意象物化美的美学原则。再次,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介,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深入向民族优秀传统学习,充分发挥电子传媒时效性的动能,及时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审美教育中,崇高和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和人的自由与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女经济中的权力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女经济中,商家和媒体对女性美的建构,是有着隐蔽的权力关系的。透视美女经济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可以勾勒出一幅更隐蔽的政治图画,揭露出美女经济中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相互勾结造成的深层控制和压迫图景。为此,应寻找反抗力量,破解对女性美的建构,形成对新的性别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视野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的开放性和纵深性;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指出,柏拉图的美学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正由于这种政治工具主义,“美善合一”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