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筠好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随文指摘,知其尊尚段氏而不肯苟同。今权王氏订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故于《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诸书中,钩沉王氏明谓段说讹谬者,釐清轸域,平议得失。观王氏勘正之条目,要为正段氏之误改篆文、正段氏之误改注文、正段氏之误作说释三事。为举四例,试为分析。  相似文献   

2.
苕溪渔隐丛话 余之读书,不洁不整不愿读,书有折角,如不展舒,则心中不安亦如卷折。然细想实不必要,徒损时间精神,于读书求学无关也。但古来读书人多爱书,不读书者观之为怪。余见他人读书,极力压迫书籍以求方便,心颇痛之,然在彼人,此种感情实难理解。 旧习本宜改过,但不近书则已,近书则故态复萌,因既在身边,即难不顾而生情,有之为累,生之为痛,乃法则也。一九七三年四月十一日。 久不事此,地震后在外露宿近一月,后虽偶进室中而无灯。今电接通,遂又得于晚间静坐包书,然笔墨早已收起,乃用钢笔题识。此书余另有万有文库本。余生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3.
好异尚奇之士,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与)! 孙过庭《书谱序》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张怀瓘《<书断>序》汉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认为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4.
一六 十 而 立 志 殊 坚 ,跃 马 扬 鞭 再 闯 关 。无 位 无 权 公 务 罕 ,少 宾 少 扰 意 能 专 。秃 笔 一 支 天 天 舞 ,书 刊 万 卷 夜 夜 观 。家 事 国 事 天 下 事 ,读 读 写 写 胜 神 仙 。 二七 十 五 载 瞬 息 间 ,往 事 回 眸 潮 汛 翻 。教 务 初 出 童 子 蒙 ,从  相似文献   

5.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外编》出版后,余偶一翻阅,发现其中童养年先生所辑之《全唐诗续补遗》与《全唐诗》补重者甚夥,仔细翻检,得重出者百余条,分类排比,并与《全唐诗》校刊,名之曰《<全唐诗续补遗>校读》,交某刊发表。今又检得重出者五十余条,和前百余条,已过童编辑佚总数的八分之一。童先生辑佚,何其不严谨之甚也。姑仍仿前例,书成校读续篇,或与整理《全唐诗》者有一助焉。  相似文献   

7.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8.
淮南王书,诸多流失,盖二千年钞刊累误使然也。乾、嘉以还,尽心思学力于此书者,颇不乏人:高邮王氏,德清俞氏,瑞安孙氏,其尤可观者也。近人刘叔雅教授,甄综诸家之说,为《淮南鸿烈集解》,世推详核。其用功固亦勤矣,然其正讹析疑,良多未尽。近数年来,余每读是书,辄为留意,兹每篇聊举二例以就正于大方盖亦愚者之千虑尔。  相似文献   

9.
清乾嘉间,朴学鼎盛。仪征阮芸台以懿文硕学颉颃诸公,而久历朊仕,为高官,故所至每乐以其力提挈风雅,宏扬学术,影响所及,蔚然成风。任浙江学政时,尝策群力成《经籍籑诂》百余卷,盖本吾华语言音义相通之理,辑训诂之见于故书雅记者,依韵编之,既便读者之检索,而音韵训诂一以贯之之理,亦由是而益明,其一事也。其书行世垂二百载,学者至  相似文献   

10.
冬夜闲读     
李蓓莉 《社区》2014,(35):12-13
有位作家说:冬夜清冷,倘若爱人不归,那就与书共枕。古人早就说过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也。无论爱情在不在,长夜无边,最宜闲读。既是闲读,便不宜读小说,尤不可阅读长篇小说。小说里的那个人、那些事,将如同一根藤蔓,纠缠你的心你的情,让你彻夜辗转。窃以为,明清小品文最宜相陪枕畔。  相似文献   

11.
<正> 诗至唐朝,鼎盛一时,犹如巍峨丰碑,屹立于后人之前,既指示其作诗之道,又限制其拓展之途,遂使摹之者死,变之者生。山谷倾毕生精力于诗,避熟去俗,就生求新,一改陈法,显宋诗之面貌;开宗立派,笼两宋之诗坛,其流风余韵,则远被近代。余尝读山谷诗,亦颇喜其章句之美,今试言一二,以就教于读者。(一) 句法山谷句法,有异于他家,其吸引人者,在于生新之趣,意远之味,曲折之美。1、生新之趣山谷诗中,多有咏物、怀人、送别、留别之作,此类题材,历代  相似文献   

12.
一检索史籍,东汉末年当有道术之士焚(烧)香者。《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谓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策为许贡家客所伤,创甚,不治而亡。裴松之往引《江表传》和《搜神记》或以为策之死与诛杀道士于吉有关。按裴《注》所引怄表激曾谈及于吉烧香事,引人注目,今录之于下:时(案指建安五年)有道士准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于吉是东汉末年道教创立时期的重要人物,顺帝时其弟子宫崇曾上其所作《太平清领书》于朝廷①,至建安五年,于吉已近百岁,故有的学者以为此时于…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0月11日,湘潭大学历史系廖海廷先生偕同事枉顾,索居俭薄,无以款客,又病惫简出,未遑回拜。1987年忽闻廖氏已作古人,但有惊怛。顷友人以《转语》见示,知为廖氏所著,受而读之,敬服之余,欷歔叹息,有不能已于言者。 其书以声为经,以义为纬,凡5卷448条27万余言,每条以一本字领数字或数十百字,其声类意义皆同本字,故名《转语》,实声训词典也,窥其特点,约有三端:一 援引浩博 经、史、诸子之传、笺、注、疏,《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相似文献   

14.
沈家本:世纪之交的法学巨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明 《21世纪》2000,(4):35-37
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代被誉为近代中国在法学和立法实践方面“甄采中外”的第一人沈家本,生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父亲沈丙劳,时为浙江举人母亲俞氏,是清朝一道员杭州俞馄之女。沈家本5岁那年,其父北上京师,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随即补官刑部,为陕西司主事。沈家水随父在京,就学京师。沈家本青少年时期,“读,书好深堪之思”,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著有《周官书名考古偶纂》。这是他的开手之作。公元1857年,父亲沈丙莹由刑部政官都察院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两年后,由于其不受权臣肃顺笼络,由御史改为贵州安顺。府知府。父亲…  相似文献   

15.
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杨时乔坚持以道事君的君臣观;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付诸政治实践;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建议实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整顿吏治,推行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6.
《尚书正读》是《尚书》研究中从训诂研究转向语法研究的发轫之作。曾运乾在书中对《尚书》倒语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运乾的语法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体现了语序的三个功能,即制约句法结构、揭示词类活用、影响语用效果。此外,曾运乾的语序观还揭示了原始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     
自侯官严氏倡“译事、三难信、达、雅”之说,于是吾国之谈翻译者,咸奉此三字为译学之圭臬;然亦有讥其于信达而外更求尔雅为画蛇添足者。曩读狄特勒氏《翻译原理论》一书,始知严氏之说亦有所本。狄特勒者,十八世纪英苏格兰之历史学家也;顾其人亦长文学。西历一七九○年,氏于爱丁堡皇家学会中宣读《翻译原理论》之原稿,旋即印行。自来谈翻译之术者,古罗马以还,代不绝人,间亦有粹美之作,如英人德来登、安诺德诸氏之所著者,然皆零篇碎简,专就一问题发挥,未有穷幽极微,袞然成帙,如此书之详且尽者,宜其为斯学之绝唱矣。狄氏博学洽闻,且精德、法、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种文字;书中繁征广引,颇足惊人,惟其说理晓畅,行文浅  相似文献   

18.
读《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冕堂记载明朝史实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实录》,凡二千九百二十五卷,一千六百余万字,此书卷帙浩繁,集官方史料之大成,编为一书,成为有明一代所存史料之渊薮.时至今日治明史者虽不乏史料可以搜求,然《明实录》仍为首选必读之书,更何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问题,主要分为两说:一说主迁生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前一四五);一说主迁生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前一三五)。半个多世纪以来,两说诸家先后曾依据十余条史料,各自立论,针锋相对。出据主要采自司马迁的《自序》、《报任安书》及《史记》正文。整个争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  相似文献   

20.
《宋史·苏轼传》有这样一段话评论苏轼:“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宏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