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是从1842年年底至1843年春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开始的。他在这家报社,经常接触到许多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根本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看待国家。 马克思原来对国家的观点,大体上与黑格尔相类似。但这种观点与他所遇到的活生  相似文献   

2.
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世界观,正处在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阶段。如果说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世界观转型的制约,那么毋庸置疑,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宗教观也必然呈现出过渡阶段的思想特质。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是青年马克思宗教观实现唯物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围绕着政治状况、社会生活和世俗基础研究宗教问题,就构成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逐步构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向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要了解马克思的这段心路历程,他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便是重要线索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把“人对自然的关系”归于“深奥的哲学问题”之列。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说,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早在马克思已经实现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时候他就指出过,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抽象的、孤立的;对人说来,它是一个“无”。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论著来看,他们很少谈论这种抽象的或保守的(不发展的)自然界;因而他们的自然观是在肯定外部世界优先地位前提下,主张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自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一次讨论的录音整理稿.这次研讨集中讨论了孙伯鍨教授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转变"问题,即1843年底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真正形成和创立.在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个"第一次转变"的基本内容上,与会学者明显存在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的第一次转变的理论落点究竟是法权唯物主义还是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19世纪40年代德国突出的犹太人问题和布鲁诺·鲍威尔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秋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该文是马克思在世界观上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宗教观自觉向唯物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问题》通过对犹太教秘密的揭示,第一次用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指出了人类摆脱宗教桎梏的正确道路;该文还把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提到人权的高度,充分肯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作批判性的考察,综述了他当时的哲学、经济学的观点和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它表明是马克思观点的转变和马克思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一个中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美感的思想的论述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以简称《手稿》)中,它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管《手稿》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它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所留下的闪光的足迹。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是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时期,“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论青年马克思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发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进而创立唯物史观,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他在政治上由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完成向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信仰,就是随着其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而真正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觉的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 马克思从1841年3月大学毕业开始,或更狭义地说从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开始,至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止,是他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莱茵报”时期。这个时期他世界观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已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尽管还留有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某  相似文献   

12.
刘杨 《理论界》2013,(11):4-6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通过分析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原则是导致危机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预示着人类必将通过走生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对社会现实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和考究为前提,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自我变革,其转变与扬弃具有阶段性,经历了从唯心主义→浪漫主义→激进民主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渐变过程。马克思哲学观自我转变、自我扬弃的具体过程及其逻辑演进具有客观性,揭示其客观性有利于准确、全面和深度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从比较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直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学说。 1844年是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思想转变的关键一年。马克思最早用异化劳动的概念,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纪念马克思,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所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以指导我们今天的“四化”建设。 马克思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这一过程开始的标志。在《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转变后,开始建立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继而深化其哲学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这种新世界观探索的重大思想成果。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规定、作用等问题的阐述,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意义时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发现使整个社会历史观实现了伟大的革命。 1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和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的历史观也逐步发生转变。马克思曾经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他关心的是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要改变现成的社会制度,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的批判,必须投身到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去。这是马克思后来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1841年,马克思写了著名的博士论文,强调哲学家要积极干预生活,阐明了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在他看来“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应当成为改造世界的工具,应当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起点问题吴德希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开始于1842年《莱茵报》时期,彻底完成于1844年《德法年鉴》时期。前苏联和东欧学者中孤多人持这种观点,我国也有许多学者持这...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甚至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这一重要理论在唯物史观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那里是怎样形成的?对此做一简要的考察便是本文的目的.一 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政治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形成的前提,有了这一转变,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20.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