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在山水画家宗炳和净土宗师慧远的交往中,宗炳只一次上庐山拜见慧远,宗炳也不在“十八贤”之中。近考《江西通志》发现,宗炳可能两次上庐山礼佛,而且位列十八贤之中,并认为宗炳第二次上庐山的目的,是和慧远法师探讨用“儒佛调和”的方法维护佛教之“文义”。  相似文献   

2.
龚斌 《殷都学刊》2010,31(3):102-105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解晋宋之前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李炳海东晋后期到南朝刘宋初年,我国宗教界和文学界相继出现两个引入注目的潮流:先是庐山高僧慧远(334─416)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继而是以谢灵运(385─433)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大量创作山水诗。慧远、谢灵运分别作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4.
东晋末至南北朝初期,儒释道的代表人物陶渊明、释慧远、谢灵运、陆修静等,开始在庐山传播他们各自的文化思想。他们崇尚自然,热爱庐山,寄情庐山景物。彭泽县令陶渊明辞官归隐,扎根庐山,身存松菊风骨,胸怀桃源理想;东林寺主释慧远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忘年相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心如白莲纯洁,志似孤松凌云;著名道士陆修静身居道观,广植松竹,白日迎松风采药,黄昏听竹雨著经。他们将自己身居庐山的内心情愫,寄托在庐山的竹木花卉之中,使之成为庐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东晋高僧道安信仰弥勒净土,而其弟子庐山慧远却信仰了西方净土。论文从慧远的佛教活动的性质、政治态度、经历和性格志趣,以及他对禅法的自觉探求和思想上深信无常说、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等方面,分析了慧远信仰西方净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史文 《兰州学刊》2006,(1):7-9,14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著有<辨宗论>,提倡道安的佛教顿悟说,参与南本<大般涅盘经>的译事,积极追随乃至资助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但是慧远却以谢灵运"心杂"为由拒绝他加入庐山的念佛团体白莲社.本文以此事为背景,围绕谢氏的"心杂"展开论述,分析谢氏的人生与性格悲剧,并着重指出谢灵运的"心杂"对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培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省历史学会将于今年暑期在庐山举行会议,其内容之一是讨论研究庐山地区的历史。因为庐山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之地,与之相关的传说和历史,常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本文探索了匡庐一名的由来,慧远《庐山记》的真伪,兼及宗教史上的问题,为喜闻乐道者划清历史和传说的界线,并说明庐山曾经是佛道的争夺之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卫绍生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交。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佛教颇为兴盛。与陶渊明的隐居地近在咫尺的庐山,则是江南佛教界的中心。有道高僧慧远居于庐山东林寺,讲经授徒,创建白莲社,开创了莲宗一派,成为东晋后期佛教界无可争议的领袖。在他的旗号下...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古庐山隐风与后代遗民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之际“浔阳三隐”与慧远莲社的存在,突显出庐山作为隐逸德镇的卓越地位,也代表了中古隐逸风潮的思想成就。他们在乱世政治废兴之际,坚持独立不迁的高蹈风概,其实是为儒士的节义传统贯注了精神血脉,从而以“晋时村”的情境,深深植入后世遗民诗人的记忆。中古庐山隐风与后世遗民诗境之间的关系,值得作跨时段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艺"神思"理论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神思"基本内涵的确立则在晋宋之际已为庐山僧团所完成,宗炳及其师慧远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以佛教徒身份对"神"认识的深入,增强了对物象的"理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造型艺术的实践,加强了对"象"的认识,又通过晋宋之际佛玄儒道的大融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出"神思"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2.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10,(5):59-64,100
庐山慧远融会般若学、小乘佛学及老庄玄学,建构了以法性本体为核心的涅槃学说,把反本求宗、证体达本、冥神绝境视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坚持禅智结合、修念佛三昧的方式,以期达到对涅槃的证悟。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 ,庐山慧远信仰弥陀净土 ,于元兴元年 (4 0 2 )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集“息心贞信之士在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 ,期生净土 ,结白莲社率众行道”1 ,因此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唐代善导大师继之被奉为二祖。然考诸史乘 ,所谓历代祖师前后之间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 ,皆为所谓“异代同修净业 ,功德高盛者”2。而史传所列初祖与二祖所传法门迥异 :慧远依据《般舟三昧经》(又作《念佛三昧经》)所彰显的般舟禅观相应而修的念佛三昧的法门 ,善导依《观无量寿经》等净土教典盛弘“称名念佛”法门。实际上 ,善导所传之念佛法门并非肇…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16.
园林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东晋太元初,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就已经标志了园林艺术的成熟。发展至宋代,还产生了专以莳花、造山等为专职的匠工艺人。明清二代,园林艺术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江南是私家园林的发达地区,仅扬州一地,园林就多至三、四十处。而苏州的私家园林,竟有一百七十多处。苏州园林和北京颐和园是这时期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两种主要型式——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在造园艺术、技术方面的成就。我国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17.
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是我国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僧传。它不仅是研究六朝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资料。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4次印刷本《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在1992年和1997年印刷本的基础上,对一些明显的错讹进行了修正,可谓“后出转精”,但有些校点仍可进一步商榷。今检时贤未言及者数例,以就正于方家。1.“伪秦建元九年(373),秦将苻坚冠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卷六“晋庐山释慧远”,第212页)  相似文献   

18.
庐山文化是以庐山为地标,以"和"为精神内核,"和合"、"中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为其基本表现形式,"和谐"为其最高境界的文化系统.书院教育文化、建筑园林文化、山水记游文化、宗教文化、隐逸文化等元素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庐山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庐山旅游经济的开发首先应深读庐山历史,核准旅游特色.目前庐山旅游经济开发的滞后因素主要有三管理体制不顺,宣传机制不全,旅游定位不准.因此,庐山旅游经济开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整体优势;突出会议特色,打造东方"日内瓦";彰显文化品位,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四季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20.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远政教关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