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价值观同言语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方面支配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之中。语言的具体用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能单纯从语法上找到解释,而是一个语言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加强目的语文化修养才是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而说明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3.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个特殊的言外示力类型,它是人类语言包括英语、汉语在交际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不同文化实现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言语形式是不同的,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障碍。本文通过对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强调在外语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前提下侧重语用能力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谓的功能界定为交际功能,并提出语言功能和言语功能两个概念,指出语言功能是语言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撇开语义、语境、语气及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言语功能则是一个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是语言功能在具体语境下的实现。在对外汉语功能教学体系中,语言功能是主线,言语功能是辅线,二者地位不同。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建立汉语交际语法体系的构想,并强调交际语法当完全建立在语言功能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顺应理论与价值观,言语顺应的合理性是按文化价值观构建语言体系,而不是从经验与传统行为的准则中抽象出来.对顺应理论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了"言即行"的语言意义观。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提出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汉语自然真实会话为语料来源,对执行言语行为的语言及副语言手段、交际者识别言语行为的途径、对言语行为做出回应的方式以及语法结构与言语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从语言结构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言语行为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对交际者有关言语行为使用的交际能力做出具体的描述,对日常会话的有序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化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交际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8.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语用学理论,凡是对话语产生影响,并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语言内和语言外的所有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强调语境的构建是一个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动态的过程。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态语境对言语信息的释义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参照Ervin-Tripp所总结出的英语中常用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对汉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请求言语行为基本策略的运用具有相似性,且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在汉语中更为突出;由于两种不同的礼貌文化观,这些策略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范围、频率以及具体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请求”言语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言语行为 ,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本质 ,而且有利于研究语言思维。本文分析和讨论“请求”言语行为 ,试图较全面地说明“请求”言语行为的规则、类型和社会分布  相似文献   

11.
语言具有“手势动作”职能,它是生动性的基础。语言的生动性又是创造性的基础。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但可以依据“手势动作”这一职能,借助各种方法技巧进行创造。遗憾的是,随着言、分家的发展趋势,语言逐渐丧失了“手势动作”职能,这给创造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把握生动性与形象性的本质内涵,理清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语里”与“语表两个方面求得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会发现,动物习语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体验的传达具有矛盾两重性:一方面,体验是可以传达的。但另一方面,体验又具有难以言说性。体验具有难以言说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语言表达的困难。二是内部言语有一定的“我向性”,因此外部言语不能尽善尽美地传达出内部言语。三是人的内觉体验很难诉诸于外在符号。体验的难以言说性并非全是缺陷。它一方面给艺术创作和欣赏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艺术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艺术家在创作时主要通过隐喻、传神、具体化这三种方法来抵抗审美体验的难以言说性,力图充分地传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5.
对汉语和美语中的拒绝行为的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像其它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汉语和美语的拒绝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利用中心言语行为中的三个直接性等级,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能力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偏向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情景变异趋势相似。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美国人在拒绝言语行为上比中国人直接;汉语的情景变异程度比美语小。  相似文献   

16.
广告语言从语体上说属于文学性的语言范畴。语音象征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效果,内容主要涉及直接语音象征与联觉语音象征两个层次的修辞效果。语音象征作为象似性理论的一个原则可以被应用到广告语言中取得相应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分析指出,在英语语言中,女性在言语风格上有别于男性,其突出表现在人际隐喻的使用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女性选用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可以巧妙地表现间接言语行为所能发挥的双重功效。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女性使用显性主观或客观取向的情态隐喻形式,一方面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话语的礼貌级别,对受话人以示礼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在把语言当作文化资源和文化实践的语言人类学中,语言就是一种行动的方式,人们用语言做事情。语言还能反映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和思维特征,反映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一方面,语言作为历史的沉淀,折射社会文化结构,并具备自身的结构,能够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另一方面,语言在被运用的实践过程中,群体和个人的力量又构成能动性,反过来对语言结构形成冲击,甚至改变语言。事实上,结构与能动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插入结构被看作是独立于句子之外的相对独立的言语形式,在语法、语义、修辞不同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插入结构能够反映说话人的思维方式,展现说话人对不同话语之间语义关系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在交际过程中插入结构能表明言语行为的类型,影响听话人的行为,承载着与说话人本身相关的语用信息。即插入结构具有语篇指示功能,是言语行为类型的指示语,是交际过程的触发语用前提,体现语用策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语言具有了三种功能描:描述世界,创造世界与心智加工,纠正了传统的语言单一功能,进一步明确了语言的重要性。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并对该理论的价值与缺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