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一门情感艺术,诗歌翻译也是承载译者情感的艺术翻译,是译者从起源到终结舒展其主观情感的复杂心理体验。运用Fauconnl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中国唐宋诗词英译译例,从音韵、词汇和视点三个层面阐释、分析诗歌实时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情感再现,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简而言之,它可表述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先理解,后表达.文学翻译有着高度的再创作属性,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及文化涵义,所以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等是必然存在的.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会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缺无"(lack).本文认为:1)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建立在"渴望"弥补语言文化上的"缺无",而导致了"再创作".这种翻译再创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语言的能力.2)从宏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的不足和主观情感的双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翻译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追寻文学翻译文本中权力话语的作用;建构文学翻译诗学中的伦理支撑等。语言哲学维度下的文学翻译诗学建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方法,彰显了文学翻译的灵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异质语言文化的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洁 《中州学刊》2007,(4):240-242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照顾到译文读者群体的整体语言文化接受水平、读者的文化先构和认知域,灵活地处理语言文化差异和冲突,以读者的可接受性为基础,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译者也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象似性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本文通过对英汉句法在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以及数量象似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汉语是一种象似度很高的语言,这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象似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6):177-182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以及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呈现。翻译基于对文本和语言的解读,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性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符号意义系统,在互文性理论和符号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互体性"概念,提出文学翻译要重视文化互体性。同时,文化互体性体现在译者将文本语言、语境和作者精神包容并涵泳于心中,体现在语言转化、文化语境转化、作者与译者艺术精神层面的转化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流行的翻译理论,着重探讨了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实现“忠实”的问题。作者认为,一是译者在运用“异化”和“归化”二原则从事文学翻译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归化”原则;二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个性就是译者的翻译风格。译者的个性表现为选择性和局限性。其中,选择性有表现为多样性,而局限性则相应地表现为片面性。此二者恰恰又是促使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变易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不得不作语言层面上的变易。语言上的变易有可能对译本的其他三个层面,即语义、风格及语用含义造成影响,这四个层面的变易现象常常会同时体现在一个词或句子上。通过英汉译本中的实例,分析后三个层面上的翻译变易,即语义变易、风格变易和语用变易,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相应的变易受文化的宏观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文本之间的转换,而近年来翻译研究的操纵学派代表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强调"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这语言外的三因素对翻译的操控。他将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中,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各个层面。在此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以翻译经典文学的流变为中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翻译活动的研究,从而说明意识形态的变化对文学翻译过程的限制和引导,以使其符合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使译作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文学在维新变法前后向现代文学开始全面转换,其前提是世界文学的背景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不只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全方位的:创作主体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文学观念更新先行或并行于创作实践,创作实绩乃文学现代性的复杂载体,四大文体组成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转换的重要维度,而中体西用则是中国文学实现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围绕着旅游文本的英译而展开,这也是河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关于赵文化的旅游文本的英译,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不高,影响了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的理解和接受。文章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中常见的赵旅游文本的典型例子来研究古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使外国游客的的审美与源语言作者的审美融为一体,达到二者的视野融合,实现教学中旅游文本翻译实践的动态、合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的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新领域。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示语的英译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错误。本文概述了公示语的概念、功能,并通过实例对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公示语翻译的原则,以期减少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消除误解,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刘晓红  吴静 《云梦学刊》2007,28(4):105-10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文学翻译赞助人,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和操纵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和政治的功利性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陈瑛 《云梦学刊》2013,34(2):146-149
翻译始于理解而落实于表达。理解的"准确性"是产生正确译本的前提,而把握理解的"度"则能保证译作是否能够"恰到好处"。究竟何为"过度理解"?如何规避"过度理解"?透析《洛丽塔》两部最具典型意义的中译本:黄建人1989年译本和主万2005年译本中存在的"过度理解"实例,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全译本“作者序”译文中有诸多谬译,非语文心理因素是造成这些谬译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翻译的多样性,只有"家族相似"才能最好地描述翻译原型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必要条件下定义的翻译存在着本质缺陷,翻译定义应该是开放的、非限定性的。翻译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翻译定义,能避免传统定义给学生带来的单维、僵化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标准的灵活性,从而自觉根据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规范、文学艺术规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8.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08,(6):97-100
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当人们以时尚的方式来对待文学的阅读或欣赏时,文学消费的时尚化就会日渐其隆,而且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文学消费主体日趋“小资”化、低龄化;消费对象日趋偶像化、明星化;消费方式日趋视听化、影像化;消费目的日趋娱乐化、消闲化。对当下文学消费的时尚化现象,我们不应给予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应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9.
实用文体资料的翻译涉及多文体、多学科领域。要搞好实用文体的翻译,首先弄清源语语义,避免译语模棱两可;其次,实物名称的翻译要做到名物相符;第三,正确处理翻译术语名词。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困难给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挑战时,创造性叛逆往往成为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选择。创造性叛逆既可能造成译本在新的接受环境中增值,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得失之间,恰好凸显了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