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就是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和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这是直面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构建整体性德育体系并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传统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家庭索子道德教育中提出顺而侍亲、祭以念亲以及敬以孝亲等理念,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任何文明都割不开与其母体的联系,分析家训中的亲子道德教育理念,有助于构建现代和谐的家庭亲子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4.
董晨 《职业》2014,(24):131-131
德育心理学研究显示,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形成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道德教育要面向生活,让生活本身成为教育的手段。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活化理念下技工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与闲暇教育都秉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二者在教育理念上是相通的.即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道德教育也一直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通识教育、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契合的.为了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富实效性.通识性质的闲暇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学的重要理论领域之一,从个体的角度看,道德社会化是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长期以来,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存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取向,每种理论都把我们引向略微不同的方向.道德社会化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认同道德规范、明晰道德关系和形成道德人格上.道德社会化实现的途径主要是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张伏力 《职业时空》2008,4(1):17-17
所谓德育,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德性社会化。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德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实效性。当然,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面临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挑战,要求劳动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以现代职业教育为抓手,实现劳动者职业教育终身化,构建具有河北省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阶段是当代90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行及理念的重要阶段,此时期的养成教育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性特征,直接决定着道德个体的体系定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现代各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对其道德养成途径展开更加深入、有益的探索。笔者主要结合我国沈北地区各高校的道德教育实例,对当前加强90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现实意义、基本特点以及有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玲 《现代交际》2012,(9):214-215
从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当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终身化和高效率学习的理念相继出现,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阐述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新时期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